功率半导体的机遇
来源:功率半导体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3-05-05
分享至微信

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 · · · ”,设置星标,实时关注功率半导体生态圈最新资讯
来源:驭势资本,Yole,英飞凌,华福证券研究所,华福证券研究所
功率半导体概况
功率半导体介绍及分类


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硅基MOSFET、硅基IGBT以及碳化硅为目前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的主力产品。本文也将重点围绕硅基MOSFET、IGBT和碳化硅等功率分立器件(含模块)展开分析和研究。

SGT MOSFET、SJ MOSFET和碳化硅MOSFET或是 MOSFET未来三大主力产品。自上世纪70年代MOSFET 诞生以来,从平面MOSFET发展到Trench MOSFET,再到SGT MOSFET和SJ MOSFET,再到当下火热的第三代宽禁带MOSFET(碳化硅、氮化镓),功率 MOSFET的技术迭代方向主要围绕制程、设计(结构上变化)、工艺优化以及材料变更,以实现器件的高性能——高频率、高功率和低损耗等。


中国功率半导体发展现状
图表 6:中国功率半导体发展路径


功率半导体前景广阔
图表 8:功率半导体的不同应用

图表 9:中国市场IGBT和MOSFET市场规模预测

MOSFET 汽车应用(电动汽车和汽车充电桩)占比居首位,高达 33%,其中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分别占比 25%和 8%。从耐压范围看,到 2026 年,低压 MOSFET(0-40V)占总需求的 39%,中压(41V-400V)占 26%,高压(大于等于 600V)广泛应用在 220V 系统中,占总需求的 35%。同时,SiC MOSFET 和 GaN MOSFET市场渗透率在逐步提高。
图表 10:2020 年和 2026 年全球 MOSFET

➢ 电动汽车:电动汽车进一步渗透终端消费市场,带动功率器件和模块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 MOSFET 和 IGBT(包括单管及模组)的增长较为显著。据贝壳投研数据,2021年中国车规级 IGBT 市场规模为47.8亿元,预计到2025年,其将达到151.6亿元。据芯谋研究数据,2021年和2025年中国车规MOSFET的市场规模分别为73.5亿元(10.5亿美元,汇率按7计算)和122.5亿元(预测数据,17.5亿美元,汇率按7计算)。




逆变器是光伏系统的心脏,中高压MOSFET、IGBT及碳化硅等功率器件是光伏逆变器的核心,其决定着光伏逆变器的性能高低,进而直接影响光伏系统的稳定性、发电效率以及使用寿命。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光伏逆变器主要由机械件、电感和半导体器件构成,分别占比 27.6%、14.2%、11.8%。


功率半导体快速增长
电动汽车加速渗透,IGBT、MOSFET 最先受益
图表 17:2016至2022Q1-Q3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走势(%)

2022年1-12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共 688.7万辆,同比2021年增加1倍。可见,即使上半年疫情影响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多数汽车芯片依然紧缺的形势下,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热情不减。如比亚迪增长最为显著,全年累计销售 186.85 万辆,同比增长152.5%,其中纯电车型销量突破91.1万辆。


据半导体行业纵横数据,混动和纯电动汽车上功率半导体价值量分别占单车半导体总价值的40%和55%。据英飞凌统计数据,纯电动汽车半导体价值量预估在1000美元左右,而功率半导体达550-600美元左右。而车载功率半导体中最具代表的即 IGBT 和MOSFET。

➢ 在传统燃油车上,单车功率半导体价值量在71美元左右。且主要以中、低压MOSFET应用为主,比如在车门、车窗、座椅调节、后视镜、仪表、影音、HUD、自动启停、雨刷、天窗、转向ECU、制动ECU、安全气囊、空调电动水泵、座舱仪表灯、前后视大灯驱动等涉及电机等应用场景大量使用。MOSFET单车用量超100 颗。比如单个转向ECU中使用数量达8颗。平均单价2-10元人民币不等。
图表 21:功率半导体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由此可见,功率半导体在电动汽车上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产品都能匹配到不同的系统应用。电动汽车销量稳健增长,最先获益的有望是当前具代表性的功率半导体——硅基 MOSFET、IGBT 以及碳化硅。
加快产品开发验证,重塑车规竞争格局
据Omdia数据,英飞凌和安森美稳居全球功率半导体销售额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其后排名相对动态。日本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前十的榜单中占据五席,实力非常强劲。安世半导体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被列入全球第一梯队的功率半导体厂家,2021年排名第八,相比2019年上升一名。

英飞凌在车载 IGBT 产品上取得的不菲成绩离不开其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和并购、与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以及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预判。
图表 23:中国功率半导体产业链

图表 24:中国功率半导体代表企业销售额(亿元)

➢车规MOSFET:车规MOSFET不论在燃油车上还是电动车上,应用非常广泛,且MOSFET产品主要被海外企业垄断。
低压 MOS——主要以40V,60V,100V Planar平面型、Trench沟槽型和SGT屏蔽栅MOSFET为主。因为单车用量大、应用场景多且复杂,自2021年以来,市场缺货严重。
中压 SGT MOSFET:车规级SGT MOSFET工作电压范围通常在30V-250V之间的MOSFET产品,其中中压(100V-250V)一般并联多个MOSFET单管用于A00级小型电动汽车或中混车辆(动力电池电压在 200V 上下)的主驱逆变器、OBC、DC/DC、空调压缩机等零部件当中起到逆变、整流等作用。
高压 SJ MOSFET,车规级SJ MOSFET工作电压通常在 650V-900V,主要用于当前广泛搭载的400V动力电池平台汽车的主驱逆变器、OBC、DCDC 和 PTC等产品上。
➢车规 IGBT:IGBT通常分为单管、模块和IPM模块。全球车载IGBT和MOSFET一样,主要被美欧日等国家的厂家垄断。如英飞凌、安森美、富士电机、三菱电机和赛米控等。其中,英飞凌占据车规 IGBT 主要市场份额,英飞凌最早在2007年推出车规级IGBT模块——HybridPACK系列。在国内市场,比亚迪、斯达半导和时代电气稳居前十。

电机控制器由功率半导体器件或模块、电容、驱动电路板和控制电路板等零部件组成。其中功率半导体器件或模块占总成本的 37%左右,是电机控制器最为核心的零部件之一。
图表 26:电驱动总成示意图和电机控制器成本分解

近年来,电机控制器格局发生变化,本土电机控制器厂家市场份额快速增长,这让国产功率半导体拥有更多验证和上车机会,国产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将有望进一步扩大。2022 年 Q1,斯达半导、比亚迪半导体和时代电气市占率分别稳居国内市场第二、第三和第五,分别占比16.4%、14.5%和9%。
图表 27:2022年Q1中国新能源汽车功率模块市场竞争格局


1)供应链安全考虑:当功率半导体缺货时,为保证供应链安全,车厂通常采取一品多点采购战略,即一个电控产品,多家功率半导体供应商按照与车厂约定好的份额供货。对车厂而言,国产功率半导体通常是此时的选项之一;
2)电控厂家成本控制需要:国产功率半导体成本相比进口器件具备一定优势。特别是A00级和A0级这类电动车,其对整车成本控制要求相对较高,国产功率半导体应用较为广泛。国内电控厂家在面临海外竞争者压力的时候,成本是其核心优势之一。功率半导体作为电控中占比最高的核心器件,国内电控厂家在获取整车厂项目的时候,通常也会偏爱选用同样具有成本优势的国产功率半导体。
3)多数国内车厂和电控厂家加强和国内功率半导体厂家合作,通过投资或战略合作或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功率半导体产品。这将对国产功率半导体上车应用起着很强推动作用。
车规器件壁垒重重,国产龙头曙光破晓
设计和制造工艺。车规功率半导体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相对成熟,结构相对简单,对工艺制程要求不高(通常大于 90nm)。车规功率半导体与其他芯片比较,结构和制造工艺有一定差别,且逐渐融合更多的特色工艺(微沟槽、深沟槽和屏蔽栅等)。车规功率半导体在芯片面积、线宽、通态饱和压降、关断时间、功率损耗和封装等方面在持续做设计和工艺优化,以达到大电流、高电压、低损耗、高开关频率、鲁棒性、散热快等性能目标。


目前国内厂商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1)低功耗与高可靠性以及高功率密度三者的平衡;2)满足高性能和小型化以及低成本三者的平衡;3)产品平台化和客户定制要求之间的冲突和平衡;6)车规产品设计、制造等管理体系和流程不健全;

➢ 封装测试:这方面的挑战有:1)封装环节,键合引线、模具、框架等材料的选择;2)功率半导体模组的散热问题和可靠性两者的平衡;2)缺乏车规试验条件或测试经验,具体试验参数如何设定没有经验。
SJ MOSFET、IGBT、碳化硅 MOSFET 作为中高端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内厂家在器件设计、晶圆制造工艺和封测环节都面临不同程度上的挑战和壁垒。对于追赶者的国产功率半导体厂家而言,技术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技术持续迭代和技术方案的创新或是超越国际巨头、主导市场地位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车载功率半导体与其他车规芯片一样,从芯片定义、设计、原材料采购、供应商管理、生产制造过程、小批量和批量供货以及售后等,都需要严格按照 AECQ-100 试验要求和 IATF16949 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要求执行。对于主驱逆变器中的功率半导体单管或模块,甚至要求按照 ISO 26262 对系统和流程体系进行功能安全认证。
比如,在车规 IGBT 模块的安全性方面,IGBT 模块通常由多个 IGBT 单管、SBD以及散热板等结构组成。IGBT 单管由成百上千个 IGBT 元胞构成。IGBT 模块实际上车后,若其中一个元胞出现质量问题,则将直接危及整车安全。
国内从事车载功率半导体开发和生产制造的厂商,具有数量多、分布地域广、产品种类多、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除了少数几家头部厂家外,车载领域起步相对晚,从事车规产品开发累计时间不长。对车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知仍有待提高,需要未来更长时间上车实践以提升。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上量以及疫情以来的汽车缺芯,特别是特斯拉以及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打破了汽车供应链封闭的外墙,愿意尝试多条腿走路,这给予了国内包括车载功率半导体厂家在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们充足的上车机会,也增强了国产替代的确定性,国产车规功率半导体有望迎来份额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碳化硅器件厚积薄发,
产业布局多点开花
新材料、新机遇、新趋势

图表 39:常见功率半导体比较


图表 41: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各厂家2020-2021E营收(百万美元)

碳化硅与 IGBT 成本比较。目前碳化硅功率器件由于技术和工艺尚不成熟、衬底良率低以及尚未规模化应用等因素,导致当前碳化硅成本居高不下。同等规格、满足同个终端应用需求的碳化硅MOSFET的价格是IGBT的2.5-3 倍。而硅基IGBT技术成熟,规模化效应已经显现,成本下探空间有限。随着上述对碳化硅成本不利因素日渐改善,其价格有望逐年下调。对于长续航电动汽车,当前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应用带来的其他周边零部件的降本,或将进一步缩小、或打平与选用IGBT带来的价格差。
图表 42: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成本变化趋势

图表 43:全球及中国碳化硅企业产品布局(部分)

衬底和外延占据价值高地
图表 44:碳化硅功率器件上下游产业链


➢ 衬底是碳化硅器件的第一内核。据 Yole数据,预计到 2027 年,全球应用于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碳化硅衬底数量将达到140万片,占市场总量的78.23%。

目前导电型衬底市场依然由欧、美、日企业主导,美国 Wolfspeed 占全球份额超60%以上,其他如美国高意集团(II-VI)、德国SiCrystalAG(被日本Rohm 收购)、美国DowCorning 和日本新日铁住金等紧随其后,市占率位居前列。国内做导电型衬底起步较晚,整体发展处于初期阶段,该领域国内主要企业有天科合达、天岳先进等。
国产厂家在半绝缘型衬底产品开发相对起步较早,有一定经验积累。2020年,天岳先进的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在全球市占率已高达30%,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海外龙头企业II-VI和Wolfspee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制作优良的碳化硅衬底,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碳化硅衬底生长难度大,对工艺控制和衬底的厚度、翘曲度和弯曲度都有较高要求。其制备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和壁垒:1)碳化硅粉体纯度控制要求高,碳和硅的比例控制要精准;2)温度要求高,高温与低温需控制精准;3)长晶时,生长速率等需要严格控制;4)衬底生长为物理时间,且很难加速,时间成本高,产能因此受限;5)碳化硅硬度强,切片时损耗高,产出低;6)涉及设备种类多、要求高,如长晶炉,切片机、研磨机、抛光机和清洗设备等,总投入大。以上众多壁垒导致目前碳化硅良率较低,单片价格较高。
据Yole数据,预计到2027年,碳化硅外延片全球市场规模将达8.51亿美元,2021年到2027年,CAGR为28%。全球外延片市场主要被美国Wolfspeed 和日本昭和电工是碳化硅外延片两家龙头企业垄断。其他厂家有II-VI、Cree、Norstel、Rohm 和英飞凌等。国内从事碳化硅外延片企业主要有瀚天天成、东莞天域、中电 55 所和三安光电等。
碳化硅加速上车
碳化硅 SBD 和碳化硅 MOSFET 可应用于电动汽车主驱逆变器、OBC、DC/DC以及充电桩等产品中。自 2019 年 Tesla 首次将碳化硅器件(供应商:STM)应用于其 Model 3 车型上,碳化硅便正式开启了上车之路。自 2021 年以来,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纷纷在其新车型上应用碳化硅器件,如蔚来汽车ET5 和ET7(主驱,自研模块,晶圆从安森美采购),吉利SMART精灵(主驱,供应商:芯聚能)、小鹏G9(主驱,供应商:英飞凌)、比亚迪海豹(主驱,自研自产模块,部分晶圆外购)等。
➢续航里程。相比硅基IGBT,碳化硅MOSFET有着众多优点:1)碳化硅在关断时无拖尾电流,可以降低损耗;2)碳化硅的高开关频率特性,不仅可降低损耗,由于对散热效率要求相对低,还可减轻和驱动零部件和散热零部件重量和体积,周边器件的成本随之降低;3)在车辆匀速和轻载情况下,因为低损耗,可提升5%-10%的续航里程。另外,采用800V高压平台的电动汽车,同等功率下,系统电流可以比400V电压平台更小,故高压线束直径可以做的更细,线束重量和体积可以更小,电动汽车变的更轻,续航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图表 48:碳化硅在电动汽车上各产品应用

交流慢充指的是电动汽车通过公共或个人充电桩,需要借用车载充电器(OBC)交直流转换给汽车充电。交流慢充的优点是成本低,电池损耗慢;缺点是充电时间长,充电时间长短取决于OBC的额定功率(常规在3kW-9kW)。目前OBC主要采用硅基IGBT或SJ MOSFET方案,电池充满电时间一般需要4-8小时。相比之下,碳化硅MOSFET可以耐受更高电压,使得OBC拥有更高的额定功率。例如采用意法半导体的碳化硅技术,可以将OBC的额定功率提升至22kW 甚至更高,充电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直流快充是指充电桩自身内部实现交直流转换模块,无需借用OBC,将电网或储能设备中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直接给汽车充电。直流快充功率取决于充电桩自身输出功率和BMS(电池管理系统),如电池电压升级至 800V,直流快充功率通常将超过120 kW,碳化硅器件的高功率特性即可有其用武之地,进而提高充电效率和缩短充电时间。
另外,800V动力电池平台相比400V动力电池平台,在相同的系统电流和高压线束直径下,电池的充电时间或将缩短一半。

【免责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功率半导体生态圈。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功率半导体生态圈进行删除或洽谈版权使用事宜。
[ 新闻来源:功率半导体生态圈,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功率半导体生态圈
开创IC领域,共创美好未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赛英电子冲刺北交所IPO,功率半导体领域迎新机遇
2025-06-30
英国汽车与半导体产业迎来新机遇
2025-05-21
芯迈半导体递表港交所,专注功率半导体领域
2025-07-01
芯迈半导体赴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聚焦功率半导体领域
2025-07-01
SiC功率器件企业基本半导体冲刺港股IPO
2025-06-12
热门搜索
大联大调整!诠鼎、友尚、品佳,3合1
台积电拟退出氮化镓市场
华为
台积电
中芯国际
联发科
高通
英特尔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