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山寨到全球研发主力军?
来源:爱集微 发布时间:2014-06-20 分享至微信


中国专利注册数量超德国

2012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德国,仅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在中国注册的65万个专利中,60%是来自企业的发明。德国曼海姆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博英(Philipp Böing)周四在研究中心举办的经济论坛上表示, 「这说明中国已经完成向创新体系的转型。」 博英所说的转型,指的是从计划经济体走向市场经济体的过渡。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研究只发生在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完全脱鈎。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革新的动力。博英说:「中国雄心勃勃地希望成为一个技术工业国,目前正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向前跃进。」

博英认为。中国科研投入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这笔投资已经高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他说,之所以没有现在就将中国视为一个技术工业强国,原因是在专利注册方面还有一些资格不符。他说,「专利的经济价值分布不均。在中国,我们看到有大量专利注册。然而,这些专利的平均含金量相对较低。」但是他认为,中国将能够在未来5到10年内成为世界最强。

谢菲尔德大学的安德烈· 泰勒科特(Andrew Tylecote)对这种看法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虽然有一些充满活力的公司,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缺乏创新。原因之一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更愿意去外企工作。

但巴斯夫(BASF)公司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霍伊泽尔(Albert Heuser)说,现在已经不再是这种情况。如今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非常愿意进国企,因为在那里他们有机会开创与在外企完全不同的职业生涯。

外商在中国建立研发基地

德国巴斯夫化学公司(BASF)发现可以将中国作为研究的基地。该公司在上海投资5500万欧元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到2020年,巴斯夫公司四分之一的研究人员将在亚太地区工作,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联邦教育研究部国务秘书乔治·舒特(Georg Schütte)称这一趋势为「研发全球化」。作为回应,德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创新合作夥伴关系。因此,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春季就在柏林达成共识,将2015作为创新合作年。舒特说:「今年我们尤其希望将目光聚焦在城市化等问题上,也就是关注大城市的发展问题,我们希望环保、 能源生产和现代化交通成为中心议题。」

这些都是德国将其技术出口到中国的一些行业,而中国可能很快会在这些领域形成竞争。

舒特认为,因担心竞争而闭关自守不是好办法。他举例说:「最近发现的网路路由器安全漏洞,就是使用华为生产的零部件取代了容易出故障的德国零部件后,才得以排除故障。」


[ 新闻来源:爱集微,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