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10纳米制程发展令人堪忧
来源:DIGITIMES 发布时间:2018-01-09 分享至微信

英特尔(Intel)对于10纳米制程发展进度似乎有所隐瞒,其问题可能不只是良率过低而已。若对照英特尔过去从下线(tapeout)到产品上架约需1年的时间,英特尔10纳米芯片进度已严重落后,而幕后真相不免让投资人忧心。

 

SemiAccurate网站报导指出,面对10纳米制程的落后,英特尔不仅一改沿用了20几年的进度描述方式,还将进度落后归因于技术上的突破,实在有欲盖弥彰之嫌。

 

英特尔首个采32纳米的处理芯片Arrandale于2010年1月上市,随后的Sandy Bridge与Ivy Bridge也按照“Tick-Tock”开发周期如期上市。接下来的22纳米Haswell则比预期晚了6个月上市,但此时22纳米良率还相当低,因此英特尔仍鼓励OEM厂商使用32纳米芯片以维持公司利润。

 

目前大陆白牌厂商仍有很多都还在使用22纳米的Haswell芯片,这也与英特尔释出的讯息有所矛盾。根据英特尔的成本结构,22纳米芯片的生产成本应该比14纳米芯片高才是。

 

14纳米Broadwell也晚了3个月上市,而真正能用来打造产品的Broadwell芯片更是在3个月后才出货。Tick-Tock周期至此已延后了1年之久。

 

原本在2016年1月就该上市的10纳米Cannon Lake,至今仍看不见影子,倒是出现了Kaby Lake等多个新的架构。事实上,Kaby Lake所谓的新架构,只是在核心以外的部分做出一、两个小变化。原本大家以为Cannon将接着在Kaby Lake之后问世,但等到的却是同样采14纳米的Coffee Lake以及Whiskey Lake。

 

英特尔将Kaby Lake、Coffee Lake、Whiskey Lake的14+、14++、14+++纳米制程称为技术上的跃进,但SemiAccurate网站指出这些架构只能算是标准的制程设计套件(PDK)更新,主要是透过重新布局提升些微效益,与制程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英特尔也开始不再公布电晶体数量与晶粒尺寸,掩盖14+、14++、14+++制程之间差异不大的事实。

[ 新闻来源:DIGITIMES,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