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成都发布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
来源:FPGA算法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4-07-29 分享至微信

据成都发布消息,11月30日,成都市举行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大会,根据此前发布的《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 年)》征求意见稿,成都市计划到 2025 年,构建形成以整星制造与卫星应用为重点的全链条、全生态产业发展体系,争创国家卫星互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基本建成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示范城市。到 2030 年,建成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卫星网络、卫星测运控与运营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力争打造千亿级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全面建成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标杆城市。


以下是根据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规划 (2023—2030 年)》征求意见稿,本文整理的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部分重点任务。详细规划内容,请访问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网站。


主要目标:

以卫星应用为牵引、整星制造为支撑,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打造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和产业生态新高地,支撑西部、带动全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到 2025 年,构建形成以整星制造与卫星应用为重点的全链条、全生态产业发展体系,争创国家卫星互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基本建成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示范城市。到 2030 年,建成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卫星网络、卫星测运控与运营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力争打造千亿级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全面建成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标杆城市。

——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建设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高地。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领域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显著加强,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集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速迈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到 2025 年,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到 10 个以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5 项以上,主导和参与制修定国际、国家、省级行业标准 5 个以上。

——产业能级持续壮大,建设国内领先的产业发展高地。以“链主”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队基本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顺畅运转,集群效应充分激发。到 2025 年,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力争达到 400 亿元,全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链主”企业达到 5 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 30 家以上,上市企业达到 10 家以上,独角兽企业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示范应用更加广泛,建设辐射西部的产业应用高地。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更多行业领域赋能赋智,打造更多“卫星+”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到 2025年,开发新产品达到 200 个以上,打造创新应用场景 50 个以上,形成 10 个以上可供全国推广的应用场景示范案例。

——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建设特色彰显的产业生态高地。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领域高端人才、金融资金、创新平台等产业高端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产业生态加快形成,城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到 2025 年,全市高层次领军人才超过 30 人,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机构数量突破 20家,投融资规模突破 200 亿元。


重点任务:

(一)增强创新引领能力

面向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领域国家战略要求、产业发展趋势、城市发展需求,聚焦“从 0 到 1”原始创新、“从 1到 10”应用创新和“从 10 到 N”产业创新,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推动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创新,促进原创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服务制造强国、航天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大后方科技力量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1.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重点开展“星、网、端、用”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攻关,聚焦整星制造、天基组网和数据应用等核心技术研发,形成成都特色的技术体系,到2025 年,实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5 项以上。

推动整星制造技术提升。支持国星宇航、银河航天等企业开展微小卫星研制技术、智能 AIT(总装集成测试)等整星研制技术攻关,提升小卫星研制和整星批量化生产能力,有力支撑国家级巨型星座组网布局。支持电子科大、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结构系统技术、热控系统技术、电源系统技术、姿轨控制系统技术等卫星平台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卫星平台技术研发设计能力。支持中电科 29 所、中电天奥、振芯科技等企业开展卫星载荷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多点波束天线系统、光控相控阵天线系统等星载天线系统技术,优化提升透明转发、处理转发等星载转发器系统技术,以及星载原子钟技术、星载存储器技术、星载光学相机技术、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等其它卫星载荷技术。

加快星地组网能力突破。支持航天七院、星河动力等企业开展低成本商业运载火箭技术研发,重点突破一箭多星、星箭一体化、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单箭运载能力,实现卫星发射低成本化。支持国星宇航、创智联恒、电子科大等企业、高校院所深入开展高中低轨混合组网性能仿真推演,加强星间链路、天地一体化融合等技术攻关,突破巨型星座组网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星间、星地信息传输和交换能力。支持中科合迅、银河航天等重点企业开展测运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软件定义卫星、大型星座智能运维等技术瓶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在轨智能处理、巨型星座测运控管理等卫星测运控技术,进一步提升区域测运控服务能力。

加强地面终端技术攻关。开展卫星地面站技术攻关,支持锐芯盛通、瑞迪威科技、天箭科技、爱科特科技等企业重点突破信关站技术、毫米波集成天线技术、发射系统设备技术、接收系统设备技术、信道终端系统设备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卫星固定站、移动站设备技术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系统设备国产替代产品占比。加强消费终端技术攻关,支持振芯科技、盟升电子、天奥电子等企业开展智能终端设备技术、天线孔径一体化设计技术、射频(RF)、基带芯片、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等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消费终端产品一体化、智能化和小型化。

强化卫星应用技术创新。支持新橙北斗、北斗智慧物联、九洲北斗等北斗相关重点企业开展北斗导航增强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RNSS)授时技术、惯性导航技术、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高精度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扩大北斗导航系统应用范围。支持国星通信、国恒空间、星地通信等卫星通信相关重点企业突破 5G NTN(非地面网络)、多址技术、高速基带数字调制解调等关键技术,实现手机直连卫星、无感随遇接入,提升对图形、图像、文件等海量数据的实时传递能力。支持星时代宇航、鱼鳞图等优质企业开展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SAR 图像处理等技术研究,提升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及应用能力。加强卫星应用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融合,支持成都理工、市卫星中心、天巡微小、智源科技等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多源卫星数据在轨智能融合、通导遥一体化融合、遥感 AI 解译技术等融合技术研究,推动室内外无缝定位、6G 通感算融合理论和关键技术等前沿和共性技术取得突破。

2. 强化创新平台支撑

围绕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创新动力,面向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科技创新共性需求,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资源,协同推进产业创新平台、中试转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平台能级、强化平台功能、优化平台服务。到 2025 年,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达 10 个以上,为卫星技术创新策源地建设做好坚实支撑。加快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实质化运行,加快引入电磁感知与泛在互联、先进计算与空天信息等前沿技术团队,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四川省智能卫星互联网创新中心、四川省空天动力创新中心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落地空天信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构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创新战略优势。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联合建设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博士科研工作站等,联合开展卫星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研究,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创新供给能力。

积极布局全国领先的中试平台。聚焦微小卫星整星研制、地面系统及终端产品技术测试认证、可靠性检验与仿真实验、空间环境建模、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评测等需求。鼓励企业建立服务产业全流程的测试验证中试平台、小卫星制造中试平台、北斗高端装备制造设备中试平台和卫星地面终端产品试制平台等,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提供卫星技术孵化成果二次开发实验、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检验检测、商业化开发等服务,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推动大企业自有中试平台的开放共享,鼓励中小企业购买中试服务或开展合作研发,提升试验设备、装置与仪器等使用效率。到2025 年,布局卫星及应用领域的中试平台 10 个以上,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和西部领先的卫星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城市。

提升公共服务平台能力。面向知识产权、科技金融、认证许可、创业孵化、资源共享、国际合作等领域,打造一批运作规范、业绩突出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完善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渝地区信息通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子平台)、成都科创通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事业单位建设面向卫星的专利协同运营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效果。聚焦空天信息、卫星通讯、导航与遥感等技术成果,推动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都科学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基地与成渝“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实现高价值专利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协同运用、许可转化和价值实现。

(二)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以打响“成都智造”品牌,加快建设制造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整星制造、地面终端研制、卫星应用服务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四大环节,重点围绕链主、链属及创新型企业开展市场主体引育孵化,着力打造“2+6+N”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夯实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夯实信息基础设施

抢抓卫星互联网发展先机,以建成面向行业细分领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卫星星座为目标,着力推进空间端、地面端和数据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速泛在、空天地一体、集成互联、高效安全”的卫星基础设施体系,筑牢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底座。

(1)加快空间基础设施布局

围绕高通量星地双向通信、低轨导航定位增强、同源多模遥感等领域,以打造通导遥融合、高中低轨覆盖、空天地一体的“卫星天基”为目标,加快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到 2025 年,建成面向行业细分领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卫星星座。支持落地重点卫星项目。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引导为辅,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企业等主体根据自身科学研究、职能职责、企业经营等实际需求,开展通信、导航、遥感、科学实验等卫星项目建设,推动相关单位发射高通量通信卫星、布局低轨导航增强星座及打造通导遥融合卫星星座,构建“蓉系”卫星星座网。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支持全市相关企业深度参与国家主导的通信卫星星座、中继卫星系统、国家综合PNT 体系和遥感卫星等重大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配套任务。

(2)完善地面站网配套部署

聚焦通信、导航等领域,加快信关站、测运控中心、VSAT 地球站、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等地面站网系统布局,构建高覆盖、低成本、灵活响应的测运控服务体系。提升卫星测运控水平。充分依托四川在卫星测运控领域测运中心建设和软件开发的优势,以高、中、低轨卫星星座遥测遥控及跟踪测量市场化应用为切入,支持成都相关企业推进卫星测控站全球布局,加快建设面向商业卫星测控领域应用的低成本测控系统,提升我市面向未来大规模卫星星群测运控能力水平。

加快通信地面系统建设。以服务“星网工程(GW)”国家战略支撑项目为目标,支持企业在全国布局信关站、微型地球站(VSAT)等通信地面站设施,进一步完善卫星通信测运控网络体系;推进卫星物联网传感器与工业设施设备、城市建筑物、道路设施等融合,加快卫星物联网融合感知设备建设布局,打造卫星物联网管理系统平台。

完善导航地面系统布局。推进全市北斗导航地面基准站网建设,优化重点路网、产业园、文体旅场馆、农业用地等区域基准站网功能与布局,推动北斗地面辅助定位系统建设,为车规级导航、工程施工、建筑物监测、精准农业等提供高精度服务。

(3)加快数据要素汇聚流通

突出国家战略引领,围绕数据“聚集、融通、应用”三大关键,推进卫星数据整合汇聚、开放共享、开发应用,加快建设数据汇聚整合、星地协同应用的卫星数据中心。到2025 年,建成服务全国的卫星大数据库和卫星数据服务中心,建成一批面向细分行业的“卫星+”数据服务平台。

加快卫星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资源富集优势,鼓励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等国家级卫星中心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汇集国家卫星数据资源的卫星大数据中心,提供高效数据存储、海量数据挖掘等服务。

促进卫星数据共享开放。秉持“共建、共享、共用”理念,打造卫星数据资源统一的市场化服务端口和一体化服务平台,建立“横向扩展、纵向联通”的卫星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军民商、空天地、通导遥多源数据融合共享。

丰富数据应用工具供给。支持相关企业围绕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生活服务精准定位、网络通信、智能协作等共性需求,建设集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展现、数据叠加、数据沙箱、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服务能力的标准化、组件化、平台化卫星数据产品,为卫星数据开发应用提供共性技术、业务协同等支撑。

2. 做强产业重点方向

以提升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竞争力和显示度为目标,做优做强整星、地面终端、卫星应用服务及关键零部件四大领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卫星智造基地、地面终端研制基地、卫星应用服务标杆城市和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到 2025 年,力争产业规模突破 400 亿元。

(1)卫星制造批量化

以打造全国知名卫星智造基地为目标,加快集聚卫星载荷、卫星平台及整星智能AIT等研制企业,推动载荷平台融合、卫星总体设计、整星智能总装集成测试等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降低整星制造成本,锻造成都卫星制造产业硬实力。

卫星载荷。瞄准卫星载荷产业链高价值环节,支持中电科 29 所、天奥电子、恪赛科技、星联芯通、国星宇航等企业开展通导遥载荷产品研发生产,重点发展星载路由器、有源相控阵天线、星载通信转发器、星载原子钟、星载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合成孔径雷达(SAR)、导航数据存储器等载荷产品,加强商业 COTS 器件应用,降低载荷生产成本,全面提升成都卫星载荷生产制造能力。到 2025 年,卫星载荷生产能力中西部领先。

卫星平台。围绕整星制造低成本化趋势,支持银河航天、中电科 10 所等企业开展通用卫星平台研发设计,鼓励企业运用卫星数字孪生设计技术,开展“开源一体化卫星平台设计”“平台载荷一体化构型设计”“载荷平台融合设计”产品开发,积极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在模块化卫星平台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形成行业领先的卫星总体设计和服务保障能力。到 2025 年,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卫星总体设计中心。

整星AIT。以满足未来巨型星座组网布局需求为目标,加快在未来科技城等产业核心区布局具备批量化、柔性化、智能化脉冲生产特性的卫星制造生产工厂,支持国星宇航等企业加快卫星智能AIT中心建设,加强卫星总装生产企业招引培育,全面提升整星批量化生产能力,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卫星制造服务。到 2025 年,打造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的卫星总装集成测试基地。

(2)地面终端便携化

以打造国内领先的地面终端研制基地为目标,发挥成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持续推进地面网络终端和消费应用终端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加快发展宽带互联网、窄带物联网、卫星手机直连的固定、移动终端设备,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

地面网络终端。依托盟升电子、星联芯通等企业,重点布局卫星移动通信热点、天通宽带便携终端、Ka/Ku 频段便携智能终端等车载/机载/船载卫星移动站终端;完善天线系统、收发系统、信道终端系统、控制分系统等固定站终端研发生产,积极推进伺服跟踪设备、馈源设备、有源相控阵天线、大功率放大器、发射波合成器、变频器、接收信号分路器、中频放大器、调节器等终端产品研发创新,着力提升成都在地面站设备领域的研发制造能力。支持卫星测运控企业采购本土地面站设备产品,在卫星信关站、控制站、网络运营中心(NOCs)、卫星新闻采集(SNG)以及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等地面站设施建设中使用“成都造”产品,推动打造全国领先的卫星地面站设备研制高地。鼓励地面网络终端企业积极申报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卫星互联网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北斗导航民用服务和测绘资质等行业经营许可,申请 ABS(美国船级社)、DNV(挪威船级社)、CCS(中国船级社)、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EASA(欧洲航空安全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等国内国际市场准入或适航认证,提升网络设备的市场影响力、拓展卫星网络运营服务业务。

消费应用终端。聚焦低轨导航增强终端、北斗三号定位导航终端、短报文终端与室内外融合定位终端,鼓励手机、电脑、智能手环等企业研制具有通导一体化功能的小型化、便携化、轻量化终端产品,支持卫星功能率先嵌入大众消费终端设备,推动卫星移动电话、北斗应急呼救器、卫星定位平板电脑、北斗 RDSS 蓝牙盒子、北斗通信一体机等移动式手持终端,以及北斗智能手环、卫星手表、智能定位项圈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抢抓北斗定位、卫星通信与 5G、物联网、车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重点发展新一代机载、船载、车载智能终端,进一步做大做强成都北斗导航终端产业优势。加快布局具有北斗精准时空能力的城市摄像头、智能锥桶、智能三角牌等智能应用终端,推动新型卫星终端由功能化向智能化转变。

(3)卫星应用多元化

以打造全国卫星应用服务标杆城市为目标,强化卫星网络服务、卫星数据应用服务以及卫星网络信息安全服务等产业链高价值环节,打造卫星应用服务产业新生态。

卫星网络服务。鼓励卫星运营商运用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移动边缘计算(MEC)等信息技术,探索“网络即服务”新模式,支持开发集成化终端,推广端到端网络托管服务、基于云基础架构的网络托管服务,促进卫星互联网向集感知、传输、连接、计算于一体的星地协同算力网络发展,加速卫星互联网由专网向公网转型。支持卫星运营商开发面向垂直行业的运营服务平台,整合卫星通信、地面通信、互联网等多元渠道开展增值服务,探索“垂直整合+平台化运营”模式,综合利用卫星、无人机、地面感知设备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网络,提升卫星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的服务能力,打造“感传智用”的综合网络服务体系。

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围绕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卫星数据应用软件开发、系统解决方案集成等服务,打造卫星遥感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创新遥感影像智能解译、遥感数据定量反演、遥感数据存储管理及智能分发等产品,推进卫星数据在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农林水利、教育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支持卫星应用企业研发第三方卫星应用小程序、消费终端 APP 等应用软件,加快卫星通导遥产品服务在大众中推广。卫星网络安全服务。充分发挥成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基础优势,打造卫星数据资源统一的市场化服务端口和一体化服务平台,结合区块链、量子加密等技术,保障卫星数据安全可控。加大卫星系统专用安全软件研发与应用,创建多层的安全控制体系,提升加密和认证、星载入侵检测和预防、网络弹性测试、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星载日志管理等技术水平,降低勒索软件、IP 协议引入、宽带占用等系统风险和网络风险。

(4)关键零部件自主化

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为目标,依托成都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子电磁、微波雷达等领域的基础优势,重点发展星上部件组件、火箭发动机零部件以及地面终端元器件,研发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小型化芯片模组、电子元器件、传感器及核心组件产品,提升产业本地配套率。

卫星零部件组件。聚焦卫星姿轨控制系统、供电推进系统、有效载荷等系统设备,重点发展北斗导航芯片、高精度定位模组、宇航级 FPGA、微处理器或单机片等芯片模组,电磁铁、信号转化器、电容/电阻/电感等被动元器件、中高端晶体器件、控制器件、板卡(PCB 板)等电子元器件,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毫米波雷达等低功耗传感器,相控阵 TR 组件、星间激光通信、频率组件等微波/光波器件,以及阀门、电源模块、光学元器件、测试仿真系统和微系统与控制部组件等其它零部件产品,突破行波管、放大器等高精密“卡脖子”关键部件技术壁垒,推动卫星关键部件组件国产替代。强化一体化增材制造(3D 打印)等技术在卫星肼瓶支架、天线支架等结构件,滤波器、天线等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升零部件和批量工件的生产效率与精密度,降低部件生产成本。鼓励工业级、消费级元器件在卫星系统平台中的应用,提升卫星多功能器件、模块模组的本地供应能力。

火箭零部件组件。围绕运载火箭材料及相关加工工艺、箭体结构、推进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及其附加系统等分系统部组件、元器件,大力发展火箭整流罩与结构组件,加强合金材料、高温陶瓷、碳纤维复合材料、橡胶密封材料等防热防蚀材料研发与应用,鼓励企业开发火箭发动机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以及连接器、电缆线缆、蓄压器等产品,加快布局火箭推进剂、火工装置和光学器件,推进电弧增材技术在火箭舱体、外壳等大型金属构件以及火箭发动机、火箭燃烧室及喷嘴的应用,夯实商业火箭零部件产业基础。

地面终端元器件。面向地面站各系统设备、信关站、数据中心、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的零部件组件,加快研制适用于 GNSS 高精度天线的射频芯片、TR 组件、服务器存储芯片、地面收发机芯片、基带芯片、调制解调器芯片等芯片模组,重点实施小型化滤波器、新型显示材料、智能传感器等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推动车规级芯片、陀螺仪、红外测距传感器、定位追踪传感器、测速计步传感器等潜力零部件研发,加快形成在通信导航、数据处理、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配套优势。3. 深化市场主体引育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坚持“扩容提质、激发活力”原则,着力培育“以链主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队,分级分类培养引领创新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和面向未来的“后备军”,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创新服务,营造良好的服务市场主体的发展环境。到 2025 年,累计引育5 家以上“链主”企业、10 家以上上市企业,30 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力争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

更多详细内容,请访问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chengdu.gov.cn)。

---<完>---
更多关于5G、卫星通信、FPGA、数字IC、通信算法等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FPGA算法工程师】

[ 新闻来源:FPGA算法工程师,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