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缘政治成为牵绊国内汽车供应链发展的关键,对此,国内Tier 2车用镜头供应链厂商表示,为了摆脱箝制,已计划在东协另辟生产基地。
国内车载镜头Tier 2业者表示,目前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已经进入高原期,但车用镜头需求随着智能化、自驾化的提升而水涨船高,目前已经逐渐回补前者成长停滞带来的缺口。
车载镜头的需求不断提升之外,各车厂对于镜头产品的弹性配置也声声催。业者认为,近年的业务拓展障碍并不在硬件产品的进化与研发,而是地缘政治因素。
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与欧美车厂的接触不甚容易,即便国内内需量体庞大,但拓展海外市场的必要性仍然存在。因此,Tier 1大厂已开始往东协地区设厂,Tier 2也开始前往当地寻觅生产基地。
一辆车的车载镜头需求落在5~8颗不等,其中强调不同等级、用途的镜头功能整合。近年明确感受到消费性电子需求不再攀升,因此转而将更多心力花在车载镜头、雷达零组件开发。
在大环境之下,Tier 1对于Overbooking、地缘政治影响相对游刃有余,Tier 2却压力倍增,转嫁而来的成本压力成为催命符,Tier 2业者在口袋深度、规模都不及Tier 1的情况下,开始往东协寻找一线生机。
有先前太阳能厂「洗产地」遭美方彻查的前车之监,再加上考量到与国内的紧密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国内汽车供应链Tier 2业者迁徙至东协的显然是最佳选项。
业者表示,虽然另觅生产基地虽然本就在计划之中,但为维持内需市场就近提供的大原则,并不打算将所有生产量能都集中在东协,随之而来的人力、物力、运费成本上涨将成为接下来的考验。
国内与东协长年以来保持不错的关系,以2022年已经举行第19届的国内-东协博览会为例,就有不少国内车厂新能源车、相关零组件参与其中,并借此展开商业交流。
包含哪吒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南方锰业集团等在内的车厂及新能源电池材料大厂都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有所投资与布局。
然在Tier 1转移的过程中,自然也期待Tier 2跟着转移,否则美其名约与当地供应链展开在地化合作,实则展开汰换弹性不够理想的Tier 2合作伙伴。
对于国内汽车供应链而言,东协的重要性除了落在维持海外出口一路畅通之外,该地区大部分国家对于低价、亲民的电动车需求也比欧美地区来的高,因此成为可以「里外通吃」的绝佳地点。
责任编辑:朱原弘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