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否认从华中数控购买机器人 华中数控2015年报造假?
来源:爱集微 发布时间:2016-05-08 分享至微信


  华中数控2015年年度报告于今年2月23日发布。被质疑的表述位于年报第14页“报告期业务发展情况”的第2部分即“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里,年报原话是:“目前,华中数控已为格力电器集团珠海工厂及武汉工厂等提供了数百台桁架式机器人,装备于家电生产线,使用效果良好,大大节省人工。”

  对于华中数控年报中的说法,面对经济观察报的问询,5月6日,格力集团回复称,格力在2014年曾采购过一批华中数控的控制器等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仅占整机成本的30%左右。2015年没有购买过任何此类产品。

  经济观察报记者向华中数控公司相关负责人的求证,亦明确了这一点:格力集团从未向华中数控采购过桁架式机器人,其采购的仅为桁架式机器人的部件。而且2015年全年,格力并未买过华中数控的任何此类设备。这显然与华中数控的年报中表述的内容相去甚远。

  “桁架式机器人与组成桁架式机器人的一部分,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对经济观察报直言。

  卖给格力的是什么?

  自1994年从华中科技大学中孕育诞生的华中数控,是一家长期研发应用数控系统技术的“创新性企业”,2011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多年技术积淀让其在数控系统产业里成为龙头企业之一,2013年底,公司涉足机器人领域,走上“一核两体”的发展道路,即“以数控系统技术为核心,以机床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为两个主体”。

  近期发布的2015年年度财报,其中一句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方面的表述,让华中数控身陷年报信息虚假陈述的漩涡。

  疑问是,到底华中数控为格力集团提供的是桁架式机器人还只是机器人的一部分,到底发生是两三年前的一场采购还是发生在2015年,或者一直就有的合作延续到了2015年?

  所谓的桁架式机器人也叫做直角坐标机器人和龙门式机器人。工业应用中,它能够搬运物体、操作工具,以完成各种作业。

  华中数控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黄彤军告诉经济观察报,格力大约600台或800台左右的桁架式机器人,其控制系统、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等成套产品全是由华中数控提供的。

  华中数控下属子公司华数机器人的管理层也有大概一致的表述,只是其称数量是600台左右。

  换句话说,格力的很多桁架式机器人的软件,以及伺服电机由华中数控提供。

  但是,除此之外,桁架式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是机体结构和机械传动系统,也是机器人的支承基础和执行机构。这些作为桁架式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华中数控提供的吗?

  “机器人本体是格力自己生产的。”黄彤军和华中数控子公司华数机器人的管理层都对经济观察报称。

  黄彤军告诉经济观察报,机器人本体估计是桁架、导轨等由格力生产的,但整个电控部分全部是华中数控提供的,包括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等。

  记者从格力集团相关人士求证得知,格力桁架式机器人前期是用的华中数控的控制系统和伺服电机,但并非采购的机器人,而且2015年并未从华中数控采购任何的桁架式机器人等设备。

  关于那句“华中数控为格力提供数百台桁架式机器人”的说法,记者通过多方沟通,以及从格力集团,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

  可以肯定的是,华中数控为格力提供的不是“数百台桁架式机器人”,而是“数百套部件”。

  事情的真相水落石出。新的疑问是,为格力提供机器人设备的陈述和披露,放在2015年年度报告里,“报告期业务发展情况”一章节中。对于一份关于2015年度的年报,此“报告期”,显然是指2015年度。

  书写在这个章节的原文为:“目前,华中数控已为格力电器集团珠海工厂及武汉工厂等提供了数百台桁架式机器人,装备于家电生产线,使用效果良好,大大节省人工。”不过,黄彤军对经济观察报称,公司为格力提供上述产品的时间,在两三年前格力刚开始做此自动化生产线时,而记者对格力方面的求证也印证了上述那桩生意并非2015年发生。而是在更早以前,“这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2015年格力并未从华中数控购买过任何关于桁架式机器人以及部件。”另外一位格力内部人士说。

  疑问一个个解开的同时,新的疑问却不断诞生:缘何在华中数控给广大投资者的一份原本应该最权威的“成绩单”,在2015年年度报告里的表述,出现上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对于年报中的表述存在失实的情况,到底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华中数控以及华数机器人的几位高管选择了沉默,黄彤军表示“不清楚”。

  陈述失实背后

  黄彤军称,其为格力提供的控制系统、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等成套产品占整个桁架机器人成本的60-70%。但这仍无法与提供整个机器人设备划等号。

  按照格力方面的说法,这部分成本比重并没有这么高,实际是占整个桁架机器人30%的成本。

  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机械本体、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五大核心部件组成。从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产业链则是核心零部件及配件、本体、系统集成、应用等四个环节,在四个环节里的每个环节都有着大批企业分羹,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很少有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多都是专攻一个环节。

  统计数据显示,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减速器,占比33%-38%,伺服系统占比20%-25%,控制器占比10%-15%。

  不愿具名人士对记者强调,真实情况下的“数百套桁架式机器人软件以及部件”,与年报中所说的“数百台桁架式机器人”相比,显然是“两个概念”。

  值得探究的是,财报里在这句失实陈述的上一个段落披露称:公司不仅实现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全国性布局,而且研发出系列产品投入销售,形成了千台多关节机器人的规模生产,成为公司一个新的产业主体。“形成了千台多关节机器人的规模生产”。这是年产能还是年产量,如果是年产量,而年销量又占其中多大比例,那么这些销量又去向了哪里?

  中国机器人网CEO赵勇对本报算了一笔账:2015年中国机器人销售量只有7万台,一台按20万元算,产值才140多亿元,除去外资产品占比的85%,国内产品仅21亿元的销售额。工信部最新摸底得出的机器人企业数量为800家,每家年销售额平均不足300万元。然而机器人产业与光伏、风电不同的是,先拿订单后生产的模式,这样即使有很大规模的产能却也不会出现积压满满的库存,但量上不去,造成了中国机器人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现在除去政府补贴,中国机器人企业几乎都在亏损的泥沼挣扎。”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说。

  上述机器人负责人表示,对于一个初创机器人企业来说,口碑尤其重要,其生产的机器人在一个大型知名企业生产线的应用良好的案例,甚至会成为其以后的“生命线”,做好了,后续就会打开销路,做差了,甚至会让其倒闭关门。

  从多年的机床数控系统技术提供商跨界到机器人领域,成为一家机器人新锐企业,华中数控仍然需要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成功的案例。这家公司年报的显示,作为应用的代表案例之一,华中数控把为格力提供的数百台桁架式机器人的案例放在了首要位置。

  “机器人”布局

  早先于1999年,华中数控就开发出华中I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和教育机器人,但一直并未将产品推向应用市场,多年财报显示主营业务并未有机器人产品。直到2013年9月份,公司披露全资子公司深圳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的名称将变更为深圳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消息。同年12月31日公司注册成立了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华中数控与重庆当地两家国资企业合资设立的,华中数控持股51%。

  打出“华数机器人”品牌,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华中数控的机器人子公司就遍布全国各地了。

  2015年财报显示,公司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核心共性技术,延伸扩展到工业机器人领域,以武汉为总部,迅速在重庆、深圳、泉州、鄂州、东莞、佛山等地进行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全国性布局。

  公司在广东相邻交错的深圳、东莞、佛山三地均设有子公司,在江苏苏州设立子公司的同时,于去年开始启动并购江苏江阴的一家公司并进行定向增发。

  财报显示,自2011年上市后五年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之和不到2千万元,而其获得的各项政府补助之和超过2.4亿元。净利润不如政府补贴的一个零头。

  将目光聚焦到公司机器人业务的业绩:2015年,机器人的营业收入约为 3390万元,占整个营收的6.16%。这样看来,机器人业务的收入占比仍然很小。

  不过,2015年财报显示,主要子公司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参股公司的前两位都是机器人公司,包括重庆华数和深圳华数机器人公司,前者贡献净利润约433万元,后者贡献约375万元。颇为反差的是,两者的营业利润均为负,重庆华数约为-872万元,深圳华数约为-595万元。营业利润为负,净利润为正。两个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得以盈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营业外收入。

  公告显示,华中数控在2014年和2015年获得的以“重庆市工业机器人共性技术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种名目的机器人项目补助资金累计约7000多万元,如果重庆市科委未追缴上去其两项重庆151重大专项资金共计2700余万元,则两年来其获得机器人补贴多达近亿元。


  两年来补贴里,贡献最大的便是控股子公司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该公司2014年在重庆151重大专项中有两个项目获得政府补助,包括“重庆市工业机器人共性技术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和“高响应高精度高速系列伺服电机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重大专项补助资金分别3000万元,共计6000万元。值得玩味的是,2015年公司公告称,重庆市科委对两项目进行审计并决定终止项目实施并将两项目共计2700余万元经费收缴。

  贡献次之的则是,子公司深圳华数机器人公司于2015年底收到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转拨的“移动终端金属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经费60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多年来频频在财报中的风险提醒的话颇为类似,那就是公司因技术和人员实力,“收到并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政府补贴较多。若未来公司继续保持研发投入力度,但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会影响公司取得政府补助的金额,进而对公司的经营成果造成一定影响。”

  一位机器人业内人士称,如今各地地方政府为了引进机器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不惜通过各种补贴和扶持政策让企业到当地设厂,而实际上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通过跨界、注册新公司、资本并购等方式进入的机器人企业,本身在技术、人才以及产品的采购营销体系上的资源并不多,盲目扩张恐怕会分散原本不多的资源。

[ 新闻来源:爱集微,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