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期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关于“猪芯片”困境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据悉,目前的国内养猪界在种猪繁育方面存在被卡脖的现象,育种体系不完善的难题亟需解决。
90%生猪有引进品种血统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平均每年吃掉的猪在7亿头左右。然而谁又能想到,国内市场上的生猪,90%都有引进品种的血统。
作为生猪市场的“猪芯片”,种猪繁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国有数千年的生猪养殖历史,但国内本土猪却因为明显的缺陷,而无法大规模推广。
比如,国内的本土猪基本需要饲养一年的时间才能出栏,但美国、丹麦等国家的品种却只需要半年的时间。而且,国内本土猪的脂肪含量,以及相同喂养目标下的饲料成本,都要比国外的进口品种高。
其次,国内本土生猪品种的改良工作也一直没有被业界重视起来。综合因素影响下,本土猪逐渐没有了市场。
“猪芯片”培育刻不容缓
多年来,国内累计引进的种猪在30万头左右。仅2020年上半年,我国引进的种猪便多达10591头,创下历史新高,然而,纵然是如此大的引进量,国内也没有培育出一个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品种。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种猪繁育技术主要被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垄断。作为猪肉消费大国,一旦种猪供应受限,我国市场便容易出现被卡脖的风险。
另一方面,国内的本土猪也面临着血缘被混杂、某些品种逐渐消失的困局。在这种背景之下,培育我国自己的“猪芯片”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在育种人才、育种方法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与国际顶尖的育种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业界分析指出,要加强行业合作,吸纳优秀人才并持续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完善可持续的种猪繁育推广体系。
而对于已有的育种场、保种场等,要确保生物安全,重点防止流行性疾病。正如刘永好所说,育种事业需要巨大投入,而一旦出现重大流行性疾病,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写在最后
在生猪市场热度不减的今天,国内种猪培育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信在诸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之下,“猪芯片”卡脖的窘境终将被打破。
文/禹汐审核/BU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