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导入SiC不可逆 台厂仍有三阶段挑战待解
来源:何致中 发布时间:2022-06-16 分享至微信


电动车导入化合物半导体趋势不可逆,台湾有来自元件、模块、电源系统三阶段不同的挑战。李建梁摄

电动车导入化合物半导体趋势不可逆,台湾有来自元件、模块、电源系统三阶段不同的挑战。李建梁摄

宽能隙(WBG)的第三类化合物半导体如碳化矽(SiC)、氮化镓(GaN)等因具有高功率密度、适用于耐高温、高电压、高操作频率等特性,在纯电动车(BEV)、绿能、5G甚至6G高频无线通讯领域等,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工研院电子与光电系统研究所、化合物半导体与功率系统技术组组长张道智,于DIGITIMES主办的D-Webinar论坛中分享「化合物半导体于电动车(EV)应用」,直言EV导入化合物半导体已经是「不可逆」趋势。可结合台湾深耕多年的强大系统厂经验,但针对第三类半导体如SiC的发展,也有三阶段包括「元件、模块、电源系统」的挑战。


工控、EV是台湾化合物半导体两大应用方向


张道智认为,如Tesla导入意法半导体(STM)的SiC功率模块,或是手机系统厂导入GaN快充应用,这些都持续发生中。观察台湾产业现况,工控、EV将是后续台湾结合系统厂优势的化合物半导体研发方向,如各类电动载具追求高功率密度,其实最有效方式就是导入化合物半导体设计逆变器、变压器等,追求模块体积微小化,进一步系统整合,工控领域则追求高效率。


展望未来发展,新模块封装技术备受重视,如降低电感效应、强化散热能力等,透过热管理技术使得第三类半导体功率模块在摄氏175度以上也能维持效率。再进一步进入「机电系统一体化」的整合,强化降低EMI干扰、提升可靠度等。


SiC在电动载具应用潜力最高


目前在电动载具最有潜力的宽能隙化合物半导体,最早从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在日本新干线导入SiC MOSFET功率模块起步,与矽基IGBT模块有了对比,尔后Tesla正式于2018年导入EV,使得全球大厂都高度关注SiC发展。


观察如韩国、国内、欧系等车厂迈入800V车电系统的方向,充电效率是400V的2倍,也更有车体轻量化、续航力提升等优点,现行大宗采用的是1,200V的SiC模块,会否迈入对应800V电压系统的1,700V SiC功率元件,是值得观察的趋势。


元件、模块、电源系统 三阶段挑战


张道智分析,后续台湾在发展工控、EV的第三类半导体,特别是SiC部分,其实从「元件、模块、ˋ电源系统」三阶段各有挑战。


SiC元件因IDM大厂专利(IP)布局非常深远,如Wolfspeed等甚至握有40%以上SiC基板市占率,加上新款沟槽式SiC MOSFET专利布局掌握在英飞凌(Infineon)、罗姆(Rohm)等一线IDM厂手中,IDM其实掌握不少「专利地雷」,台系业者也必须从模块封装的优化来进行专利回避。


虽然传统平面式SiC MOSFET原始专利已过期,成为后进业者可以布局的领域,不过传统平面式SiC元件导通电阻较高,这意味着晶圆制造尺寸较大,到了模块整合端,就会有比较多的转换效率与散热问题得多做着墨,模块端IP挑战也仍存在。


张道智认为,未来化合物半导体模块需求将会大于分离元件需求,面对国际大厂IP地雷,如何竞合是挑战,与此同时,在制程端如何优化,透过封装技术提升耐高温能力,并提升可靠度,进一步获得海内外系统大厂认可,也是关键。


电源系统端,如富士康集团等提出的六合一电动车动力总成相关概念,后续导入高功率密度的化合物半导体应用会愈来愈广,进一步缩小体积,达到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整合,这更需要新的控制策略,来减少EMI干扰跟提升可靠度。



责任编辑:朱原弘



[ 新闻来源:DIGITIMES科技网,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