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智能手表的下半场该怎么「玩」?
来源:旭日大数据 发布时间:2022-03-10 分享至微信



智能手表,已经不再只是手机厂商们的副业。

头部手机厂商中,vivo 是入局相对较晚的一个,新品迭代速度也不算快,到目前为止不过两代产品。通常来说,这样略显「佛系」的更新策略,并不利于很快把量做起来。但 vivo WATCH 2 却在正式发售之后的 24 小时内,迅速成为了天猫、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全价位段销售冠军。

这其实是一件「非典型」事件。事实上,庞大的市场出货量已经足以验证,以智能体验、运动功能以及健康监测为核心,此前智能手表产品定义的正确性。那么,在现有看似成熟的行业体系下,vivo WATCH 2 能够做到被大众消费者所认可,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01

要「融合」,更应该独立


从手表到智能手表,中间经过了一段极为漫长的演进期。早在 1940 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能够用于计算的手表产品 Mimo Loga,它是在表盘外圈增加了对数表,基于物理机械结构来实现计算需求。虽然实现路径并不那么先进,但却跳出了手表只是用于「看时间」的传统思路。

进入到上世纪 70 年代之后,手表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折点。1972 年,汉密尔顿发布了全球首款电动数字手表 Pulsar,成功摆脱了传统机械装置,并且通过 LED 显示屏来直观显示数字信息。自此,越来越多厂商开始尝试不一样的产品思路,也奠定了手表向智能化转型的基础。

自 2014 年开始算起,智能手表行业又走过了将近 8 年的时间。经过不断摸索和试错,如今厂商们在智能手表功能层面上基本达成了一致,包括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 等头部品牌在内,大家都是围绕智能化体验、运动功能以及健康监测能力三个核心点来做产品。

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往回推,其实之前行业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明确智能手表正确的功能发展方向。事实也证明,出色的智能化体验、丰富的运动功能以及全面的健康监测能力,的确让智能手表获得了大众消费者的认可,这也是这类产品年出货量能过亿的根本。

不过,漂亮的出货量数据,并不意味着智能手表行业可以完全「躺平」了。不断优化迭代的功能体验,虽然让智能手表距离全场景应用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但本质上,如今绝大多数智能手表依旧没有脱离对手机的依赖,想要获得完整的功能体验,还是需要手表和手机协同才可以。

面对迅速发展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企业也从自身情况出发,提高自身竞争力。面对续航时间短等行业痛点问题,各企业也在通过技术等手段予以解决。


以华为为例,华为在进行长期研发投入的同时,还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相关设备的测试。现如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正在向垂直化、细分化方面转变,智能可穿戴设备与细分市场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以大健康领域为例,随着民众越发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自带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监测睡眠、监测心率等功能,更是逐步成为了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标配。


而智能手环可以看作是精简版的智能手表,屏幕更小、功能和配置减少,保留了一定的健康监测功能,在续航和价格方面有一定优势。




02

回归「手表」本质做产品


智能手表,本质上是「智能+手表」,谈智能化体验,不应该脱离手表应该具备的基础特性。回顾机械手表时代,体验端最省心的一点,是没有所谓的续航焦虑。外出的时候,无需时时刻刻惦记着是否带了手表充电器,也不必担心手表会因为没电变成一个纯装饰品。

智能手表和其它电子设备一样,如果没有电,一切功能体验都会成为空谈。所以从 2014 智能手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到现在,续航便一直是这类产品被大家所诟病的地方。尤其是进入到全智能时代之后,伴随各种新功能的不断增加,续航问题也变得愈加凸显。

通常,想要让电子产品具备更好的续航水平,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配备更大容量的电池。但智能手表的内部空间的确太小了,这种路径很难走得通。所以「节流」,就成为了现阶段唯一可行的办法,厂商们通常会在节电方案和芯片架构上去下功夫。

虽然大方向上,各家品牌的处理理念没有太大区别,但具体实施方案不同,反应到实际使用层面上,也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像 vivo WATCH 2 这样能够在 eSIM 功能下还可以做到 7 天续航水平的智能手表,其实并不多见,或者说它是目前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智能手表产品。



将续航能力提上去之后,相当于回归到了「手表」原本应该有的样子,能为手表的各项体验提供出色的底层支撑,同时将用户的聚焦点汇集到省心使用这件事情上。以健康监测功能为例,智能手表之所以能够以此作为核心发展方向,一部分原因是随身佩戴的使用特性,但这并非全部。

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24 小时实时心率监测或者血氧饱和度测试,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像 vivo WATCH 2 这样,拥有足够长的续航时间。对于用户来说,连续性的健康数据采集,可以让我们清楚了解到不同时间段自己的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不断打磨功能体验之外,未来智能手表还需要思考的一点,是成为一款何种属性的手表。这就延伸到了另外一个话题:形态选择。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 Apple Watch 为代表的方形设计,另外一类就是 vivo WATCH 2 这样的圆形方案。



事实上,不同形态所传递出来的产品理念会有很大区别。方形手表的屏幕形态更接近手机或者 PC 这类大屏设备,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方方正正的屏幕,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尺寸屏幕的内容显示效果;另外一个则是方便在手表上进行触控交互。

圆形设计方案,则比较接近传统腕表的样子。从机械手表时代到电子手表时代,过去几十年里,圆形手表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其实更符合大多数人对于手表这类设备的认知和审美,无论哪个年龄段的用户,戴着 vivo WATCH 2 都不会有违和感,这是方形手表所无法提供的体验。

从功能属性的维度出发,方形智能手表有先天优势。但换个角度单论美学设计,圆形手表更容易做出高级感,也比较容易被广泛用户群体所接受。短时间内,两种产品形态必然会呈现分庭抗礼的局面,但如果想要让智能手表真正实现破圈,去挑战传统高端腕表,圆形手表可能更有机会。

03

IoT为智能手表带来更多可能


面对即将起势的万亿级消费市场,几乎所有头部手机厂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加入IoT大航海。


数据预计,未来五年里,中国超50%以上的城市家庭将拥有智能管家;平均每户持有的智能家居设备数量将超过十台,市场体量会达到万亿级别。


智能手表作为IoT的重要入口,将会成为我们与智能设备的连接控制开关。


手机厂商们设想的未来就是用户可以通过自家的智能手表,直接与附近的 IoT 设备连接,通过语音等操作进行遥控,方便且快速地获得各种服务。


[ 新闻来源:旭日大数据,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