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先栽跟头,腾讯金服如履薄冰
来源:亿欧网 发布时间:2020-11-05 分享至微信

编辑丨杨旭然

今年的双十一,还没到高潮,蚂蚁先栽了跟头,这台“印钞机”,被指责步子迈得过大。

从启动上市,到按下暂停键,估值2.1万亿元,融资2300亿元,蚂蚁在资本市场上一度抢足了风头,相比之下,支付宝的老对手,“偷袭珍珠港”的腾讯金服显得无比低调。

其实,就在2019年,腾讯首次在年报中单列“金融科技”业务板块。扣除腾讯云的贡献,金融科技实现收入840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22.3%,成为仅次于增值服务的第二大业务板块。

同年,蚂蚁实现收入1206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只从体量上对比,腾讯金服几乎相当于蚂蚁的70%。

不同于游戏、社交、投资,腾讯在金融领域一直如履薄冰,这与一路高歌的蚂蚁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悄然间,腾讯金融科技帝国初现,已成为蚂蚁最具威胁的竞对,将来极有可能撼动蚂蚁的地位。

从幕后到台前

2015年及之前,腾讯金融科技业务尚不明晰,与电子商务业务混在一起,并在“其他”业务板块中。当年,腾讯“其他”业务收入为47.3亿元,可以肯定的是,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不足50亿元。

2016年,腾讯年报发生了一个细微变化:“其他”业务中,首次明确指出金融相关业务支付的存在,扣除腾讯云服务的贡献,金融业务收入或将突破150亿元。

2019年,腾讯年报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金融业务和腾讯云服务从“其他”板块中脱离,自成一体,形成“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这一年,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达到840亿元。

从2015-2019年,短短四年间,腾讯金融业务收入增超15倍,同期腾讯股价上涨1.5倍。

如果把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与其他业务做横向比较,可以一窥其年报发生上述两处变化的原因。

2015-2019年,腾讯的增值服务贡献的收入,从806.7亿元到2000亿元,涨了1.5倍;网络广告从174.7亿元到683.8亿元,涨了3倍;总收入从1028.6亿元到3772.9亿元,涨了2.7倍。

可以看出,腾讯最赖以赚钱的游戏业务、公众熟知的微信/QQ业务、近两年兴起的视频直播业务,反而是拖累腾讯总收入的;腾讯的广告业务,与总收入的增长基本保持同步。

而腾讯的金融业务,15倍的增长,从不到50亿元,增长到840亿元。2020年,腾讯金融业务收入很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00亿元。

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成为支撑腾讯收入大幅增加、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蚂蚁(花呗、借呗)和美团(借钱、月付、生意贷)主要依靠小贷获益。简单来说,就是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获得资金利差,其他还涉及一些互助、理财;但是我们很少向腾讯金融借款,或许说明小贷并不是腾讯金融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根据腾讯2019年年报,其金融业务主要的推动力就是为微信+WeChat+QQ用户提供的支付服务,包括:用户提现、转账费用,商户收款佣金等,其他金融业务还有零钱通(类似于支付宝的余额宝)、微粒贷、理财通和保险服务。

据iResearch数据,2019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市场,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5.1%,财付通(腾讯支付)的市场份额为38.9%,支付宝、财付通垄断了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94%份额,这个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继续集中。

虽然财付通在市场份额上稍显逊色,但是微信+WeChat+QQ的月活人数在2019年超过18亿,远高于支付宝的7.3亿;更重要的是,微信、QQ提供的社交服务,用户粘性远高于支付宝提供的生活服务,“我们可以一顿不点饿了么外卖,但是我们不能一天不看微信”。

巨量交易+庞大的用户基数+强大的用户粘性,使得腾讯金融支付服务所贡献的收入增长,具备很强的稳定性,也让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从幕后走到台前。

从支付到金融帝国

2012年,时任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与微信团队共同推出微信支付;2014年,微信红包面世,将腾讯金融科技业务送上了快车道。

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以支付为入口,已逐步拓展至其他领域,形成了自己隐秘的金融帝国。

与蚂蚁不同,腾讯金融科技业务分布在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微信事业群(WXG) 三个不同的事业群中,涵盖支付、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基金、理财、征信等服务。

具体来看:

2014年,腾讯牵头发起设立的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持股30%,投资富途证券,持股38.2%,并与蚂蚁、中国平安发起成立众安保险,拿下和泰人寿、英华杰,并成立腾讯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进入银行、证券、保险领域。

2015年,腾讯成立征信公司切入征信领域;2016年,腾讯向水滴互助投出第一笔,共押注五轮,可见腾讯的垂青之情;2017年,腾讯投资了中金公司,持股4.95%,继续拓宽证券领域。

2017年,腾讯收获一张小贷牌照,微粒贷应用而生,同年,微保成立,腾讯有了自己的保险理财平台。

2018年,腾讯收获了一张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顺利开展基金代销业务。

此外,腾讯参股联易融开展保理服务,参股厦门国金涉足交易所,参股优信、易鑫、灿谷进军汽车金融。

截至目前,腾讯除了尚未布局公募基金、信托,几乎拿下了金融领域的所有牌照,较“同龄人”百度、京东,新晋者字节跳动、美团、滴滴布局更全面,与阿里巴巴成为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科技业务布局虽然已经非常完善,腾讯还是不敢怠慢,积极谋求更多金融牌照。

据界面消息,2020年10月24日,原中国平安副董事长任汇川转任腾讯高级顾问后,参与探索互联网保险业务(直接对应是微保),腾讯金融科技也正在谋求一张再保险牌照,

在国内金融科技业务布局初具规模的同时,腾讯早在2014年起就开始把眼光投向海外,在全球范围内,搜寻金融科技领域优秀的标的。

据亿欧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腾讯、腾讯投资在金融科技领域共完成23笔海外投资,遍及五大洲;偏爱支付领域,投了11笔。

腾讯在2017年及之前,金融科技领域的海外布局大多集中在种子轮和A、B轮,投资金额在2000万美元左右;2018年及之后,腾讯的海外布局则集中在C、D轮和战略投资,亿级以上重金投资屡见不鲜,投资密度也在加大。

说明腾讯自2018年开始,更加重视海外金融科技的投资,腾讯自身倚重的支付业务,刚好也是在这个阶段提速的。从而可以推断:腾讯对于金融科技业务,越来越重视,这又与腾讯金融科技业务对总收入的贡献相匹配。

分拆?上市?

如此看来,腾讯金服不管是在体量上,还是在业务布局上,与蚂蚁都非常接近,但是却被资本市场和公众所忽略。

如今,蚂蚁的上市之路暂时被堵住,或许可以给腾讯金服留下足够时间去思考下一步的走向,也给公众无限的遐想空间,腾讯金服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腾讯金服是否会选择分拆独立,甚至进入资本市场?

我们认为,从短期和中长期来看,腾讯金服分拆独立的可能性较小,原因在于:

短期内,由于蚂蚁上市受挫,加之《网络小贷新规》出台,小贷行业进入规整期,腾讯金服也涉及相关业务,规范金融业务的优先级显然高于金融业务的资本运作;

另外在监管趋严的同时,公众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从事金融业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惠和风险可控,大环境上,不利于腾讯金服有太高调的举动;

单从分拆独立的复杂程度来看,由于腾讯金融科技业务较为分散,又与腾讯其他业务联系紧密,剥离难度较高,可能会影响到腾讯自身的市值,得不偿失。

长期来看,腾讯金服分拆独立,甚至进入资本市场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原因在于:

腾讯金融科技业务已成为腾讯第二大收入贡献来源,与游戏、社交、网络广告等业务的属性还是完全不同。如果说剥离难度大,倒可以参考蚂蚁的支付业务和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之间的关系;

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增长远超其他业务,分拆独立或将得到更高的估值,可能会使得腾讯+腾讯金服整体估值高于腾讯当前市值;

当前,腾讯金服的品牌知名度远不如蚂蚁,分拆独立,甚至上市,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至少,腾讯金服已经成为腾讯战略的重要支撑,腾讯金融属性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明显了,这还不包括给腾讯赚了更多钱的投资业务。

结尾

腾讯金服,表面上如履薄冰,乖巧得像个“好学生”,甚至不被人们所关注,实际上已是潜伏在水下,大鳄中的大鳄。

蚂蚁的不幸,也成为腾讯金服的前车之鉴,“猥琐发育,别浪”,给腾讯金服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现在我们经常称腾讯是一家“游戏公司”、“广告公司”、“投资公司”,或许若干年后,随着腾讯金服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会称腾讯是一家“金融公司”。当然,这肯定不是腾讯希望听到的。

作者:秋叶    

[ 新闻来源:亿欧网,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