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陈怡如
再生能源不只是未来重要电力资源,更是台湾产业维持国际竞争力必须要走的路,为此,政府订定之《一定契约容量以上之电力用户应设置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管理办法》,也就是外界俗称的用电大户条款,今年正式上路,约束部分企业导入绿电做法,势必带动再生能源或储能设备等加速发展,相关应用人才百花齐放,电力及能源产业已被视为跨领域的新兴高科技产业。
为提前布局下世代电力人才,工研院、台湾电力与能源工程协会携手 LinkedIn 举办「绿能跨域创新 新世代人才菁英论坛」,在综合座谈会中,邀请重量级专家分享电力人才的培育及养成策略,并颁发首届「刘书胜纪念奖」及「电网人才发展联盟奖学金」,希望更多新血投入电力产业。
产官学携手 增加电力产业吸引力
工研院院长暨台湾电力与能源工程协会理事长刘文雄表示,电力系统是台湾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基础,急需更多跨领域人才投入,这时就必须仰赖学校端、就业端双管齐下,学校端鼓励更多优秀在学菁英投入电力领域;就业端方面,让既有电力能源人才有动力持续为这产业奉献心力。这次论坛汇集产学研专家集思广益,并颁发刘书胜纪念奖、电网人才发展联盟奖学金,鼓励更多优秀菁英人投入其中,共同推动电力永续。
综合座谈主持人中山大学电机系教授卢展南表示,行政院最近举办「全国科学技术会议」,会议中第一个主题就谈到「人才与价值创造」,可聆听到国内许多科技业有很大量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半导体、5G。「当然,也有不少绿能产业提及人才需求,陆续看到政府规画协助半导体学院、AI 人工智慧学院的育才计画,却还没有智慧电网学院相关规划。」
曾任教育部政务次长兼代理部长的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电机工程系讲座教授姚立德表示,在人才养成策略上,他建议可仰赖产官学积极合作,例如透过产业界之实习机会、研究计画,以及与教育部之产学博士计画等进行人才培育;透过政府以政策引导,扩大再生能源市场,让台湾有机会成为亚洲绿能大国,并创造产业链,进行技术及经验输出;在课程创新上,也可多设计领域式课程如「智慧电网」、跨领域学习课程如「人工智慧」等,并将资通讯科技及物联网技术适度与传统能源科技结合,以提高学子兴趣。
经济部能源局局长游振伟表示,台湾已规划 2025 年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要达到 20% 的目标,随著电力与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业界迫切需要跨域整合、具备各样专长的优质人才投入,如何让产、官、学、研携手整合供给和需求面、兼顾理论与实务,教育是百年大计,加上政府的能源转型 2025 年就要达标,更得要加紧脚步。
面对电力人才的挑战,台湾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徐造华指出,以台电来说,未来三年将有约 3,700 人退休,台电将此退离危机化为转机,精准招募未来发展所需人才,透过与学界合作,甄选对电力有热忱的在学研究生并提供奖学金,鼓励朝实务方向研究,养成即战力人才。
LinkedIn 台湾区资深客户经理颜淑芬建议,如何培育更多包括电子制造、资讯科技服务业、管理制造业等跨领域人才,「有赖产官学合作来创造更多机会,政府可参考如新加坡政府 SkillsFuture 专案,定义与未来相关的重要技能,提供有意愿的国民重新培养关键技能;学校也可根据技能趋势为学生打造相应的学程,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及就业机会;企业亦可提供员工多元在职学习机会,让既有员工持续学习,以因应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
台达人资长陈启祯同样认为,人才培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必须政府、产业与学界共同投入。专业技术培养与提供跨领域知识,以及如何深化在职进修,是企业很重要的任务。
达德能源法务与人资总监申心蓓从离岸风电角度来看台湾人才缺口,他认为台湾电力与能源产业想要长足发展,所需跨域人才涵盖兼具技术与沟通的跨界人才、良好英文能力的跨国人才,以及更多女性菁英投入的跨性别人才等三大类。

工研院电网学校 为电力孕才
工研院董事长李世光强调,电力人才的需求不是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式,再加上,上层的人才很快面临退休,需求更显迫切,希望工业局、能源局、工研院产业学院等能跨单位整合,更盼产业界大声疾呼,才能让政府听见民间的声音。
工研院产业学院执行长周怡君表示,面对绿领人才需求,工研院于 2019 年号召 30 馀家知名产学研成立电网学校暨人才发展联盟,两年间汇聚产学研顶尖师资办理九大学程,培育上千名智慧电网与绿能相关人才,为电力产业挹注新活水。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