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在2000年由张汝京先生创建时,注册在开曼群岛,其10亿美元投资中仅只有10%左右来自国有成份,因此在当时的中芯国际被看作是一家典型的外资企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21135.htm由于西方一直对于半导体技术出口中国实行控制,如果当时选择国有体制,许多半导体设备,包括技术的出口许可证可能受阻,所以这是中芯国际启步时正确的选择。
中芯国际处在两难之中
中芯国际在创建时的思路是企图摆脱国有体制,依市场经济模式发展。这也是在总结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半导体业未能有效的突破,其中体制束缚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2004年中芯国际在纽约与香港两地上市之后,由于复杂的原因,它的股价持续下跌,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芯国际未能实现盈利。导致中芯国际处在两难之中,未来将可能成为它的常态,一直要到中芯国际真正能进入自主的正循环阶段。
所以未来中芯国际可能的融资渠道必须转向,而不得不主要依赖于国有资本。这个变化对于中芯国际是深刻的,巨大的,也是在创建时所未能料及的。
另一方面原因,科技部与国内有些企业一直耿耿于怀,认为中芯国际的外资特征,导致它无法顺利地获得国内专项项目经费的支持。所以中芯国际扩大国有成份股比例是趋势,典型的中国特色。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芯国际的国有成份股比例又不能过大,这也是中芯国际两难抉择的一部分。
继续扩大引进战略投资成为导火索
十二五中国半导体业的宏伟规划把中芯国际推上了风口浪尖。因为中国半导体业的十二五规划中销售额由去年的1440亿元将增加至2015年时的3300亿元。导致中芯国际提出在2015年时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的目标,以及对于国内fabless要达到50%的市场份额,包括继续扩大12英寸产能及追赶先进工艺制程,如45nm及32nm等技术。这就要求中芯国际在未来五年中总计投资达12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中芯资产总值的两倍以上,可以预估融资难将成为中芯国际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据资料披露,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于2009年2月4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唐电信集团旗下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入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当时大唐电信科技是以每股0,36港币,共计1,72亿美元投资中芯国际,获得约16,6%股份,成为中芯的第一大股东。
江上舟在世时针对中芯国际宏伟的十二五规划大胆的提出”引进战略投资”计划。它的第一步是2011年4月18日让中国投资公司CIC,用2,5亿美元购买中芯国际的”可转换优先股”(它的购买价格为每股5,39港元,相比于普通股每股0,768港币,溢价达7倍,未来收益也不同。)相当于占11,6%股份。而后相应的大唐再注资1,02亿美元,使其股份扩大至占19,14%。
众所周知,区区几亿美元的资金对于未来中芯国际的实际需求是杯水车薪,可以相信中芯需要继续扩大引进战略资金。
如果站在国家及产业利益的层面大幅引进战略资金是必需的,然而站在现有股东的利益方面看,它们的股权将被大幅的稀释,甚至会改变现有股权的排序,导致企业利益与产业利益的不同分映。
因而从根本上的分歧是如大唐那样的第一大股东,可能希望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股权结构,并认为中芯国际没有必要再大幅度的引进战略资金,目前首要的迫切任务是尽快的使中芯国际实现盈利(纯然的企业利益)。而站在国家与产业的层面,必须要有十二五那样宏伟的规划,而导致中芯国际作为领头羊企业一定要大幅度的投资才能够跟得上形势的发展需要。由此,表面上看是对于未来中芯国际的发展策略有不同理解,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利益与部分企业利益之间的不同。
市场经济模式尚不适合于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是中国半导体业的领头羊,它的起伏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也将影响到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半导体企业适用于市场经济模式,自主决策及自负盈亏。然而象中芯国际这样的企业由于还要承担部分产业发展的责任,因此有些情况将另当别论。
为什么中芯国际目前还不适用于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与中国半导体业的现状紧密相关。为了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中芯国际正积极开发先进制程,如65nm,45nm等以及迅速扩充12英寸的产能,包括接手武汉”新芯”。从目前市场的地位,中芯国际尚未进入自主的正循环阶段,其中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在中国现有条件下要跨越高端半导体领域,暂时还很难实现盈利,然而不努力去跟踪又有扩大差距的危险,所以必须要有如中芯国际那样的领头企业来承担部分产业进步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先行者处处设防,它们利用专利,标准等手段积极阻挠后来者的进步。所以与台积电等相比,中芯国际的风筝也上了天,但是受气流波动的影响有可能会掉地。通俗的比喻,目前中芯国际仍是处在”靠天吃饭”阶段,也即随着全球代工的大环境转好,尚有实现盈利的可能性,但是也缺乏持续发展的资金。
从根本上看,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中国半导体业必须逐步进入自主可控阶段。那种每年需要进口产品达1200亿美元以上的局面一定要改变,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纵观全球许多国家与地区半导体发展的经验,在这样的初级阶段,企业是离不开政府资金及政策等支持,所以中芯国际在初创时就想采用走外资模式可能是太超前了一点。
未来矛盾不太可能协调
从目前中芯国际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中国可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江上舟在世时,由于它的个人魅力与权威性,尚能够在董事会中压得住阵脚。然而董事长刚故世,如大唐等就出来反对。可能原因是对于那些属于原则性的问题没有想得太清楚,当初为什么投资中芯国际?为了盈利,还是为了承担部分国家的重任?。
对于中国半导体业,尤其是投资如中芯国际那样的领头羊企业,从一开始考虑如何获得回报率可能是一个误区,更多是应该为国家与产业的利益多做贡献。如今要把企业的利益突出出来,而不顾或者忽视产业发展的责任,导致”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是不可取的。
如果就事论事的看双方的分歧,似乎都在理。一方要尽快的实现盈利,而另一方为了产业的进步需要而继续的投资与跟踪。如果单从经济效益出发,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可以同样,不必搞半导体,而采用”拿来主义”。然而从国家安全考虑,中国必须搞半导体,而且要尽快的缩小差距,这才是我们的基本点。
未来中芯国际的大任可能要指望张文义出来担当,业界正拭目以待。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