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过去了,中兴通讯正在适应着没有侯为贵的日子。上个月,中兴通讯发布了截至2016年6月30日的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16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7.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5%。这是中兴通讯在创始人侯为贵退出董事会后的第一份半年成绩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297070.htm业内这样评价这份成绩单:这个国内科技老将正努力回到第一梯队。这也许也是创始人侯为贵离开董事会后对后来人的期望。1985年在深圳创办中兴通讯时,侯为贵40岁出头,风华正茂,处于体力和思维都最好时期;2016年从中兴谢幕,一晃30多年,侯为贵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体力和思维都左支右绌,在应对环境和市场变化,在经营管理企业上,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侯为贵也曾意识到,企业需要变革。
侯为贵:“企业家精神我相信应该有一种不断地变革,能够抓住各个时期经济变化的机会,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方面能够实现这样一些战略。”
1985年侯为贵来到深圳,创立了深圳市中兴通讯半导体有限公司,当年赚了35万元。1986年侯为贵用这笔钱成立研发小组,专攻交换机,1989年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转型为通信设备制造商,到1992年中兴合同销售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
企业家的性格也许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上学时,侯为贵是乖学生,是典型的学霸。毕业后,侯为贵先是做了两年老师,后来进入691厂,成为技术骨干。在负责技术的20多年里,侯为贵始终是公认的厂里技术水平最高的专家。
不善言辞,哪怕是在公众场合,侯为贵都不善于表达自己,他给人的印象“儒雅,谦逊,踏实,书卷气较重,有长者的和蔼可亲”,处理事情强调经验,处理关系讲究均衡,不轻易冒险,很少有过激行为。即使面对互联网的大潮冲击,侯为贵依然认为,资本市场上的喧嚣总会归于平静。
侯为贵:“由中兴为全国一百多个城市做智慧城市的设计,成为智慧城市国内的第一品牌,具有一定的优势。秘密在哪里,既是扎扎实实专注技术积累,专注在给城市管理经营创造价值,如果只在资本市场炒概念,最后泡沫总要破。”
侯为贵这种性格左右着中兴氛围,并且沉淀成中兴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成就中兴的同时,也把中兴带进困境。2012年,中兴遭遇上市15年来首次亏损,金额达28.4亿元。这也被业内解读为侯为贵这种性格负面作用的集中爆发。
在任上最后一年,侯为贵奋力一搏,止住了中兴下滑颓势,将其拽进千亿企业俱乐部,算是保住了晚节,功成身退。
谈中兴,不得不谈华为。“华为是狼,中兴为牛”。狼吃肉,牛吃草,双方貌似应该互不冲突。但自从1996年首次正面交锋以来,却是狼牙对牛角、针尖对麦芒,激烈混战整整20年。从国内到国外,双方相爱相杀的剧情一波三折,令人惊叹。
两人的“恩怨”从任正非赴深圳创业的那一天就开始了。起初,两人惺惺相惜,一起探讨民族通信业的未来,之后竞争日趋激烈,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最后的刀刃相见。
激战始于1998年。那一年,华为在湖南、河南项目的投标书中,加入了打击中兴的内容。第二天,中兴开始反击,如法炮制。结果,中兴赢得了订单。
任正非不甘示弱,随后在法院起诉中兴,指责对方作引人误解的对比。很快,侯为贵便以相同的理由状告华为。双方的关系剑拔弩张。
以侯为贵的性格,他不太愿意大动干戈。据说,华为刚开始告中兴时,他一直想不通对方为什么要起诉。后来,随着竞争不断加剧,他也就慢慢习惯了。
在这场“中华”大战中,中兴赢得了更多赔偿,而华为则赢得了更多市场。
此后,双方的“战火”延伸至国外,在印度、尼泊尔等地展开激烈争夺。这期间,双方你争我斗,半路截住对方投标人员的事情时有发生。
“拼杀”的结局大家都已知道,以华为甩中兴几条街而告终。2015年10月中兴通讯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685.23亿元,同比增长16.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6.04亿元,同比增长42.19%。而华为2015年的业绩是3900亿元。
与侯为贵相熟的资深媒体人冀勇庆认为,未来双方将会进入到下半场的竞争当中。
冀勇庆:“他的整个管理比原来要强一些,过去中兴给我的感觉他的市场策略是比较保守的,不敢下大注,中兴为什么在无线市场相对比华为要差一点,因为它过去在小的集成路线的时候,他习惯多方下注,但是不敢再某些关键点做大的投入,侯老先生退休以后,可能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会更激进一些。”
作为成立于同时代,分别起步于体制内外的两家高科技企业,中兴、华为成长环境迥然相异,两家企业被植入天冠地屦的企业文化基因,核心竞争力早已霄壤之别。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