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T赛诺威盛公司打入基层医疗市场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发布时间:2016-09-28 分享至微信

  从成立到CT量产,赛诺威盛花了四年时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310536.htm

  赛诺威盛成立于2012年,创始班子大多来自外资医械企业,其推出了国产化“精广角”系列CT产品,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图像显示、记录、存储全套系统的自主研发。9月25日,赛诺威盛CT工厂启用,正式量产。

  

 

  独家获悉,赛诺威盛的投资方包括天使投资人居小平、投资机构上海辰德和上海金浦。在天使融资4500万之后,赛诺威盛又经历了两轮融资,总额超过1亿。

  “我们今年的重点不在于卖多少台机器,而是建立市场策略和打造销售渠道。明年才会是追求产量的时点。”赛诺威盛总裁付诗农说。

  高端医疗器械市场长期被跨国公司占据,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简称GSP)牢牢把控着中高端CT的核心技术,获得CT注册证的国内企业仅有五家。

  分享投资董事总经理赵洪分析:“国产、进口最主要的差距是研发、稳定性和品牌。二级医院CT面临升级,这两年的购买意愿也上去了。外资在此市场的力度还不足,加上政策推动,为国产设备带来机会。”

  不过,即使争夺基层医院市场,国产CT也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三甲医院市场趋于饱和后,跨国医疗器械商早在5-7年前就开始深耕中国基层市场。

  研发突破到量产

  赛诺威盛工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预计年产量200台,产值近4亿元。

  “CT的技术门槛比较高,核磁公司有将近20家,而CT拿证的公司国内只有5家,这是我们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付诗农回忆。

  CT与DR、超声、磁共振成像并称为四大医学影像设备,但国产化程度却最低。

  其中,DR基本实现国产化,关键零部件由国内厂商供应;超声中低端的关键零部件可以国产,高端探头还是国外厂商生产;核磁共振国内拿到注册证的企业较多,但关键零部件国产率不高,整合难度也较大,主要在于图像处理的软件和硬件结合要求高。

  “CT国产化最低的原因在于,核心零部件如球管、探测器很少有国内企业可以突破,另外,很多环节是静态与动态结合,其整合难度比静态的核磁还要大。”赵洪说。

  从技术上看,由于CT融合了30多个交叉学科,影响CT成像质量的因素众多,关键在于硬件、软件指标的均衡。

  赛诺威盛研发系统部总监于壮飞介绍,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在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两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包括探测器、放射源、CT球管的性能、焦点的大小、焦点的稳定性,采集完成后,成像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校正,校正方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赛诺威盛首席技术顾问唐向阳进一步表示:“工程师从设计开始到优化,要把每个环节考虑到,能从根源上消除,就从根源上消除,根源上消除不了的就用软件消除,这是鉴别实力很强劲的生产厂家和普通的生产厂家的试金石。”

  专利也是实现自主研发的一大难关,GPS在过去50年中早已大量布局。

  付诗农告诉记者,部分CT原理性、过期专利不存在冲突,但技术细节上研发团队要想办法绕过外资的专利封锁。例如在探测器设计中,发现早期设计和一些公司的设计存在冲突,所以要在探测器上增加大约50美元的成本来避开专利风险。

  “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自己生产,关键在于设计一定是要自己的,然后利用全球的供应链为自己所服务。”他说。

  记者在赛诺威盛工厂看到,其零部件供应商包括飞利浦、三星、东芝等。付诗农透露,零部件供应商包括海外和国内,国内主要是以机械加工和电子化加工为主,特种材料加工、微电子类加工和真空电子类加工主要依靠国外供应商。在零部件采购方面国内占比较大,但采购金额国外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赛诺威盛DR产品的样机也在进行性能调试。“从成像原理来讲,DR和CT都是基于X光成像,这类产品实际是相通的,但DR更简单。”付诗农说。

[ 新闻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