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病毒的疫情影响,不少人又重新开始重视个人健康。穿戴口罩、量测体温和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成了不可或缺的日常。而这些琐碎的健康生活习惯,其实就反映了大众对个人健康管理的需求。再加上,社会普遍逐年提升健康意识,结合医疗功能的科技产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回首中国台湾地区生医电子的产业发展,不难发现资金断流、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位等营运挑战重重。相对一般消费性电子,这块具备高附加价值的市场往往受到不少残酷打击,本土业者无不战战兢兢。
云医智能创办人暨执行长林宏志忧喜参半地说:「台湾的两大产业优势就是医疗和科技,然而生医电子的发展却没有发挥加成的效益,智慧医疗的产业前辈也留下不少尸体。在决定踏入这块领域时,我也清楚,不论在产品规划、商业模式甚至是品牌经营上,在随着全球和台湾市场现况调整时,都需要格外审慎思考。」
生医电子战况惨烈 市场定位力求精准
谈到创业背景,林宏志博士在投身电子科技业十余载后,对科技发展脉动深有感触,他在2018年创立云医智能时,便决定发掘应用程序开发的潜力,尤其是行动装置应用。
「科技发展的时代变了,从Google和Apple等软件或手机大厂开始研发硬件,到大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崛起,我就更确信软硬件的发展界线模糊了,不论是单走软件或硬件都会很不容易生存。」林宏志说道。
林宏志很早就观察到手机发展的强劲动能,他表示这不仅带动了数字串流服务,像是Youtube,应用程序的开发也随之活络。
「Youtube兴起是因为手机已经普及到一定程度,我就在思考,手机发展到现在这个状况,还有什么产业还没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他回忆创业时的情景。
「那就是健康,完整的行动医疗服务解决方案是还没做过的,加上4G发展成熟,5G也开始布局,我觉得数字健康和云端健康管理会是成熟、可行的应用。」林宏志指出。
因此,云医智能提供的行动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特别着力于链接行动装置与云端服务,不仅是智能型手机,还有平板计算机,都能以蓝牙轻松连接至他们开发的医疗量测装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科技防疫中,应用程序就扮演了要角,像是行政院推出的社交距离app和健康管理app,还有其它各种口罩地图app。以应用程序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不仅可行,且大众对此也反应出特定需求。云医智能早已看到这块商机,并已思考出如何将这套模式进一步拓展至商业领域。
林宏志博士接着点出开始创业前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台湾科技业的优势在硬件,要如何善用这项优势,并结合台湾的医疗专业?我就在思考比较合适的商业模式。」
善用云端环境 建立MIT品牌
云医智能的市场发展策略在于结合,创办人林宏志一言以蔽之:「就是结合医疗电子的实体以及健康管理的云端服务。」
这样的整合,也可以理解为软硬件的共同开发模式,甚至说是集结台湾电子制造与医疗专业的科技成果。目前云医智能已推出了八合一健康量测仪iCARE,提供心跳、血氧、压力和疲劳等八项健康检测,更将推出减重管理解决方案24 CUTS,针对体重、体脂和肌肉量等数据进行测量与分析,并提供饮食纪录与在线医师看诊服务。
图1 : 云医智能推出的八合一健康量测仪iCARE,提供心跳、血氧、压力和疲劳等八项健康检测。(source:云医智能)
观察行动医疗科技市场,林宏志坦言:「这类的新创公司在中国大陆数量不少,只是都仅以在线咨询模式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立意虽良好,但都没有太大成效,缺乏合适的商业模式。」
善用云端环境来进行程序开发成了关键。他指出,软件与应用程序的商机庞大,「想想看硬件从设计、验证到制造的过程,一次可能耗时三年,但同样的时间,软件或应用程序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
加上,4G、5G和数据串流等技术已臻成熟,在行动装置上扩充健康量测功能的云端服务软件,不仅在产品定位上更明确,且就消费者使用经验而言也更便利。
回到结合软硬件的概念上,林宏志表示:「台湾内需市场规模不大,单一聚焦软件的话发展有限。台湾电子底蕴深厚,已经累积出产能与高知识密集人才的深厚根基,因此我们还是要在制造方面找到立足之地。」
因此他也表示,云医智能将在南科分公司设立一间医疗工厂,未来将能提供ODM/OEM的制造产能。
一方面,台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TFDA)期望生医电子厂商在台设立符合药品优良制造作业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的厂房;另一方面,云医智能也能持续投入经营品牌,在推动MIT生医电子产品的同时,进一步为未来软件服务的品牌布局。
究竟是医疗装置?还是消费性电子?
「为什么不是穿戴式?」林宏志表示,创业以来许多人向他请教这个问题,这也是市场定位上关键的一点。
林宏志进一步剖析,技术方面,穿戴式装置较智能型手机低,许多具代工成本优势的中国大陆厂商已经投入于此,加上贴身的电子装置噪声多,准确度较难掌握;此外,在产品定位方面,智能手环功能性定位模糊,消费者不见得能接受,这样的产品究竟是医疗装置还是消费性电子?再加上高价端已有Apple,低价端则有小米,中间还有聚焦欧美利基市场的Garmin,台湾厂商要切入难度高。
「云医智能在做的可以说是一个量测组件。」林宏志解答:「这是个连开关都没有,像组件(component)一样的医疗量测装置。我们开发的产品纯粹给健康检测使用,相较于提供其他消费性应用,云医智能更着重在用户接口设计,机构设计也追求精简易用,以压力、阻抗和光学三大传感器为主。」
以同样具备健康检测的医疗装置而言,传统医疗设备体积笨重,造价昂贵,操作复杂,而智能手环本质上还是手表,因此不论是在使用经验或功能开发上,都会有一定的限制。
林宏志表示:「但要做健康管理或医疗服务,最重要的是用户接口和数据读取,而要实现个人化健康管理,这必须在云端和手机之间进行。」
图2 : 云医智能以行动医疗测量装置,推出个人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云端管理环境更方便用户随时以不同装置读取健康数据。(source:云医智能)
云医智能在云端平台和手机等日常使用的行动装置之间,以轻巧易用的医疗量测装置建立链接,个人化的行动医疗服务就成形了。这样的使用流程不仅快速简便,在追踪个人健康状态方面,云端环境更赋予数据分析和读取更弹性的使用契机。
林宏志补充,云医智能会持续努力整合多元功能,将行动医疗检测装置的价值最大化,下一代产品将提供量测温度的功能。
后疫情时代 催生医疗电子新团队?
「医疗法规是要在这个市场发展的另一要件。」林宏志表示。
不论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还是TFDA(Taiwan FDA)的认证,对于拓展医疗电子市场而言,都至关重要。这也刚好反应了以手机(例如三星手机,已提供测量血氧和心跳功能)和行动医疗装置进行健康数据测量的主要差别。
林宏志就表明,手机要通过医疗法规几乎不可行,除了手机内建传感器性能有限,测量精准度会有落差之外,现在的手机硬件设计复杂,连开个孔都很困难,要开发手机的健康检测功能,在成本、市场接受度和硬件设计方面的挑战度高,短期内还不会出现这类应用。
因此,掌握医疗合规将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生医电子的存亡。对此,林宏志也分享了他对中国台湾医疗电子走向全球市场的见解:「在这波疫情后,健康意识虽然重回大众焦点,但要发展中国台湾医疗电子,政策支持和松绑法规还是占了很重要的因素。」
他进一步说明:「电子产品的医疗应用虽然附加价值高,但要推出售价合理、功能完备且市场定位精准的产品难度也高,各地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也会决定性影响这类产品的销售。」
目前云医智能正在积极开发的目标市场,包含对医疗电子信任度较高且普遍重视个人健康的欧美地区,以及亚洲地区的日本,虽然其市场相对封闭,但当地消费者对医疗科技产品普遍接受度较高。
林宏志表示,iCARE去年在日本网络平台上架,反应良好,今年我们进一步和日本当地业者合作,在当地最大购物平台上再次推出。
智能医疗是电子产业走向高附加价值的体现,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传感器持续小型化、普及化,行动装置市场也衍生了新兴需求,行动健康管理服务就是一个。云医智能透过独特的市场定位与整合产业优势的能力,持续为其行动医疗解决方案增添更完善且精准的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医疗量测应用普及化、个人化。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