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为何“英雄”无用武之地?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发布时间:2017-03-15 分享至微信

  尽管石墨烯的美好“钱景”引人无限遐想,但在应用端和产业化方面尚未有实质性突破,也没有公认的行业标准,鱼龙混杂下不乏概念炒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3/345230.htm

  2016年,石墨烯表现抢眼。

  7月,东旭光电发布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应用产品“烯王移动电源”,股价随之一路暴涨,从8元/股启动,最高到达17元/股,两个月时间股价翻倍。

  这仅仅是石墨烯横行A股市场的一个缩影,到2016年底,A股涉足石墨烯概念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30家。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英国科学家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打破物理学界关于石墨烯无法稳定存在的结论,由于石墨烯材料在电、热、光等方面的性能,被称为“黑金”和“万能材料”,首先发现石墨烯的科学家因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热度可见一斑。

  石墨烯在中国生根后,行业普遍预测,未来几年,在电池、防腐、触摸屏、柔性显示屏,甚至在芯片、传感器和高端电子等领域,都将出现这种新材料的身影。

  来自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的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95亿美元,2023将超过13亿美元,而根据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中国石墨烯应用市场预测将在2018年形成产业爆点,2020年将成长为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难怪,资本市场对于石墨烯瞬间引爆。

  尽管美好前景引人无限遐想,但是其被高估的观点同样存在,尤其是石墨烯在应用端和产业化方面尚未有实质性突破。

  同时,涉足石墨烯的企业没有制定出公认的行业标准,鱼龙混杂下不乏概念炒作者。

  恐怕只有等到潮水退去,才能发现是谁在裸泳。

  应用端尚未打开

  作为新型材料,石墨烯自问世以来,受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重视,而中国市场对于石墨烯似乎尤为热情。

  自2015年开始,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连续发文,鼓励开发包括石墨烯等新型前沿材料在内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计划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实现石墨烯材料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在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石墨烯企业,建成以石墨烯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资本市场中不乏尝鲜者,东旭光电、华西能源、德尔未来、道氏技术、华丽家族、中泰化学、中国宝安等多家上市公司投入重资涉足石墨烯领域。

  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石墨烯产业一帆风顺,技术、政策、资本,万事俱备之下,被业界描绘出了一幅动人“钱景”。

  但是,作为一种问世不久的新型材料,石墨烯过热仍然引发质疑,就在资本热炒的同时,多方观点认为,目前市场上对于石墨烯产业未来的发展过于乐观。

  在石墨烯产业链上,上游主要为石墨烯原材料和制备设备,主要包括氧化设备、CVD设备、石墨烯清洗线等;中游为石墨烯制备,包括粉末和薄膜;下游为石墨烯在能源、电子、复合环保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研究所研究员李丹认为,石墨烯行业目前存在过度炒作、误导大众之嫌,这种炒作和误导首先体现在把石墨烯产业稀缺性和资源稀缺性混淆,尽管石墨烯最早是从石墨中发现,但是它的产业化制备与石墨关系并不大,对于原材料资源的需求极小。

  也就是说,由于动力锂电池需求暴增导致关键材料六氟磷酸锂供求失衡、价格暴涨,这样的故事并不会在石墨烯产业内发生。

  对于石墨烯的担忧主要还是来自于其在应用端的不明朗。

  李丹认为,市场夸大了石墨烯的性能。石墨烯本身虽然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和散热性,但从宏观应用来说,目前来看可能还无法结合大型器件进行散热;同时,将石墨烯作为半导体的替代材料目前来看也过于乐观,石墨烯半导体仍然还处在理论假设和概念宣传阶段,石墨烯成为硅半导体的替代材料,更是20年到30年内难以实现。

  作为最早一批涉足石墨烯产业的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副总经理、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 新闻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