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970迈入手机AI“无人区”的第一步;
来源:爱集微 发布时间:2017-10-16 分享至微信
1、麒麟970迈入手机AI“无人区”的第一步;
2、雷军:小米将在武汉投入230亿 全面建设小米武汉总部;
3、全面屏风口将至 但不值得手机厂商All in;
4、小米今年出货将超9000万台,闻泰科技等成幕后英雄;
5、首批4.65万台iPhone X已从郑州富士康发出,目前日产量达15万台;
6、真假人工智能:伟大与忽悠一线之隔;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关注。

1、麒麟970迈入手机AI“无人区”的第一步;

集微网 文/徐伦

“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这是2016年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的表述。

任正非的“无人区”表述并不夸张,经过了近30年的奋斗,华为目前在通讯设备领域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对于华为来说,通讯领域已经没有行业标杆告诉他们未来怎么走,华为也到了必须自我探索的阶段。同样,对于华为芯片来说,上个月发布的麒麟970也成为了华为在智能终端芯片领域迈入无人区第一步!


从十年跟随到未来探索,麒麟970 开启终端侧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在麒麟970 以前,华为手机芯片用了将近10年时间从零追赶,做到了世界前列。从2008年开始正式启动智能手机芯片开发,到2009年推出并商用第一款手机AP芯片——K3;从2014年发布第一款手机SoC芯片麒麟910,到2016年全面达到业界一流的麒麟960芯片,再到今天的麒麟970 华为手机芯片进入了第十个年头。

过去十年,技术上经历了双核到八核、28nm到16nm的制造工艺、2G/3G/4G网络升级,华为芯片从学习经验、缩小差距、局部领先,再到全面追平甚至超越逆袭,一路狂奔壮大。一定程度上讲,华为芯片的成长之路与华为电信设备成长类似,过去10年虽然艰苦,但是还能找标杆企业和行业发展轨迹稳步前行。这也让华为芯片将更多精力放在踏准节奏、少犯错误、踏实研发上面。

不过,这次麒麟970则不同,它不仅仅只是内核、工艺、性能的叠加升级,而是全新的产品定义,引入创新的HiAI移动计算架构,也是华为首个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平台,并且是全球首款集成独立AI人工智能专用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的手机芯片。这对于华为芯片团队来说,没有任何一家行业厂商经验再让他们参考,甚至整个行业的未来技术走向,大家都有可能要看麒麟970的表现。正如任正非所描述的那样,进入“无人区”后的责任已经到来。

在9月25日麒麟970的沟通会上,华为Fellow艾伟感叹道:“十年的探索,十年的拼搏。我们有幸生于这样快速发展的时代和快速变化的行业中。每一年消费者都有一个预期,预期手机行业要有新的创新出现。过去我们一起共同见证了这个行业的不断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会带来新的体验、层出不穷的技术,以及喷涌而出的新应用。如何不辜负消费者对于我们创新的期待,这是非常宝贵且高价值的事情。”

图:华为Fellow艾伟

进入“无人区”后,终端侧的人工智能处理器如何走向?是在内核上继续叠加,还是将工艺持续推进?这些都是很复杂的难题。不过,从现场麒麟970强调的几大方向看,华为芯片已经确立了一些人工智能时代终端芯片的技术趋势。笔者总结为:适应全球且更快的通信能力、适应人工智能要求的超强算力、从感知到认知世界的能力、安全与便捷,以及云与端的平衡、开放的生态。

一、适应全球且更快的通信能力


从近百年人类科技历史发展看,其实都是在围绕通信速度与运算效率两个方面不断向前推进。人工智能时代,通信依旧是智能设备最核心、最基本的能力。

作为通信设备厂商,华为有着天然优势。早在2012年,华为发布了业界首款支持LTE Cat.4的多模LTE终端芯片巴龙710后,接着就将其整合在麒麟910系列处理器中。随后巴龙720再次成为全球率先支持LTE Cat.6,下行速率达到300Mbps的基带芯片。2016年被整合到麒麟960 的巴龙750,支持LTE Cat.12/13 UL,峰值下载速率高达600Mbps,峰值上传速率150Mbps。还是全球领先。

而此次麒麟970,率先支持LTE Cat.18规格,最高可以达到1.2Gbps峰值下载速率,比目前业界最快的骁龙835和Exynos8895的“千兆LTE”还要快,这也再次刷新了移动互联网联接的最快速度。

图:麒麟970支持LTE Cat.18规格

目前看,在联接速度快的道路上华为芯片还没有尽头。除此之外,这次艾伟又开始强调通信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更强适应全球各种复杂网络。

地球村的概念已经成为现实,不管是公务,还是旅游,我们随时都可以去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人动无障碍,智能手机移动侧时刻挑战着背后运营商、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的技术方案。各国各地运营商之间复杂的网络环境、稀缺且碎片化的频谱资源等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共同难题。

图:麒麟970 适应全球的复杂网络

艾伟表示,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复杂频段的挑战,麒麟970在通信领域不断突破,使用4*4MIMO、5CC CA以及256QAM等多种先进技术,将碎片化的频谱聚合成为最大带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各运营商的最高速率组合,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麒麟970可以帮助用户获得更快的上网速度。

不仅仅是频谱碎片化,麒麟团队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能够为全球用户带来如同用水用电一般方便的上网和通话体验?用户期待世界的每一寸空气中间都长有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水龙头,不管是在人口密集的商业中心,还是在网络覆盖差、信号弱的森林边缘,又或是在飞速疾驰的高铁上,随时拧开,想用就用。针对各种复杂的通信场景,麒麟970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度优化。

同时,麒麟970率先商用双卡双4G双VoLTE,成功实现了一部手机上两张SIM卡均支持4G VoLTE通话,提供主副卡一致的高清语音、视频通话体验。

二、适应人工智能要求的超强算力

人工智能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在艾伟看来,人工智能三个基本要素:算法、数据、算力。按照华为的战略布局,纵轴是芯、端、管、云,横轴是算力、算法、数据,中间每一个模块交叉进化。艾伟表示,对于华为芯片来说,能做的事情就是无限提高算力。AI技术的核心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更强、更快的算力从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

不过,显然当前以CPU/GPU/DSP为核心的传统计算架构已经不能够适应AI时代对计算性能的海量需求。针对这一点,麒麟970选择了具有最高能效的异构计算架构来大幅提升AI的算力,创新设计了HiAI移动计算架构,首次集成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专用硬件处理单元,其AI性能密度大幅优于CPU和GPU。相较于四个Cortex-A73核心,在处理同样的AI应用任务时,新的异构计算架构拥有大约25倍性能和50倍能效优势,这意味着麒麟970芯片可以用更少的能耗更快地完成AI计算任务。

图:麒麟970的人工智能架构

对于全新的硬件架构,艾伟表示,其实原有的CPU+GPU的架构也是可以跑AI的,而新架构的最好体现还是在实时性方面。我理解为,只有为智能手机提供了一定的硬件基础后,在应用层方面添加更多关于AI的创新功能才更有可能。

测试显示,在华为的演示中,相同网络模型下,三星S8每分钟可以识别95张图片,iPhone7 Plus每分钟可以识别487张图片,最新的iPhone8 Plus每分钟可以识别889张图片,而麒麟970则可以识别高达2005张图片。

图:麒麟970 芯片拥有55亿颗晶体管

为了在小小芯片上实现如此强悍性能,华为下了不少功夫。据悉,麒麟970芯片在近1cm²的面积内集成了55亿个晶体管(相比之下,苹果最新的A11是43亿个晶体管,但它只是AP,不包括通信Modem),内置了八核CPU,运用了Mali-G72MP12全新一代GPU以及全新升级自研ISP等。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麒麟970一枚芯片的复杂程度超过了英特尔电脑芯片。

实际上,这还真不是余承东在吹牛。终端芯片与服务器或笔记本芯片不一样,智能手机主板非常小,终端芯片要考虑设计面积、功耗、散热等等。艾伟透露,与友商不同,华为麒麟970芯片这里面还包含封装进去的基带芯片。高度集成化也是我们所看好的。

三、从感知到认知世界的能力


之所以能称之为人工智能处理,一定程度就要求有类似人的感知、认知世界的能力。人类通过眼睛和耳朵接受到了绝大多数的外界信息。未来视觉和听觉将是衡量人工智能终端标准。

过去几年,智能手机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手机在感知层面的能力。比如,摄像头的像素不断提高、从一个摄像头到四个都有。在“看清”方面,这次麒麟970采用了全新升级的双摄ISP,这一设计除了继续保持在传统黑白融合拍照等方面的优势外,在抓拍、夜景拍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和提升。特别是在抓拍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从拍照处理的响应时间、对焦、运动检测、曝光策略等拍照的全流程进行了深入优化,让拍照综合响应处理时间缩短30%,而四档的运动检测模式则能对运动物体状态进行预估,设置更合适的曝光参数,确保每次拍摄都能够抓到满意的瞬间。

有意思的是,麒麟970集成了人脸检测模块硬件,能针对不同肤色、帽子、眼睛、口罩、遮挡、侧脸等多种复杂的人脸场景进行了优化,以人脸为基础进行人脸追焦的优化,大大改善了人像的拍照体验,带来更为真实自然的人像拍照效果。

图:高速运动物体拍摄很清晰

“看清”是被动的,智能化的目的是“看懂”。麒麟970 的杀手锏也在于此,在HiAI移动计算架构下,现场展示Demo分别可以识别出不同物品、食品,甚至是人的情绪、行为和动作。艾伟表示,“传统的手机潜入相机时尽可能接近人眼,把人眼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能够复原这个世界。未来我的期望是它能够超越人眼,能够真正的认知这个世界”。

我们知道人的视力、听力、脑力都是生物极限的,而艾伟所说的这种认知,是将智能手机变成我们身体器官的延伸。当我们眼睛看不到、看不出,可以拿出手机来看清楚、识别出。同样是一个物,人一眼看过去只是看到表面的信息,真正的内在信息、背景信息是什么?它还有什么是表面下隐藏着的东西?随着整个网络下更大知识库的积累,它能够帮人看到这个表面之下的更加广阔的世界,随着手机知识库的强大,伴随着手机学习模型的完善,手机具有的慧眼,能够帮助人看得很清楚,帮助人看到表面现象下隐藏的东西。


图:从感知到认知

此外,麒麟970支持AI降噪技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有效抑制非稳态噪音,增强语音信号,提升语音识别在恶劣环境下的识别率。尤其针对驾驶场景,在车速很快(如 120 千米/小时)、车内噪音很大的情况下,大幅提升语音识别率。

四、安全与便捷、云与端的平衡


更懂你的智能终端,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风险——隐私安全如何保证?

实际上,在安全方面华为芯片一直都走在业界前列。上一代产品麒麟960就已经集成了inSE安全模块,支持CRT-RSA、RSA、DES/3DES、AES等加解密算法。去年10月,麒麟960率先获得央行和银联双重安全认证,是全球首款达到金融级安全的手机芯片,和银联IC卡/U盾拥有相同安全等级。

而麒麟970不仅继承上一代TEE和inSE两大安全引擎,获得央行/银联双认证的inSE引擎具备IC卡级的安全等级,还支持了移动最高端手机金融盾,这个盾类似于在家里用的U盾。在这里面可以集成各种各样的卡,不管是公交卡、银行卡,还是社保卡都可以做到这里面来,同时它提供更高的安全保护,支持所有不同行业的透明度。

图:麒麟970的安全保护

艾伟表示,华为芯片在底层尽可能提供良好的硬软件安全环境,在数据层面更多需要全行形成一个自律规范。数据最终还是用户自己的,用户有权给你看,而华为芯片会保障用户的这项权利。

与安全与便捷需要平衡一样,云端人工智能与终端人工智能也需要平衡协作。前几年,业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越来越快的网络,对终端芯片的需求将大大降低,因为大量的数据将被传到云端。

艾伟则认为,本地智能永远是有需求的。云端有大数据可以做大量的训练、迭代、提升知识库。但是云上智能有一个天生的问题,它的知识不是当下的知识,而是二手数据,而只有在终端上所有数据才是活生生的当下数据。另外有些数据不会放到云上。所以终端的最新数据,与云上数据量知识库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五、开放的生态


与以往不同,作为华为第一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发布时就同时宣布未来将进一步开放生态,引入合作伙伴加入。据悉,华为会提供开源开发板,开放给开源社区。同时,将HiAI和安卓AI API两类接口都开放给开发者,让开发者能够在上面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安卓应用。

艾伟表示,AI技术是一种基础能力,未来将由应用场景驱动发展。而前AI生态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时,未来基于AI的应用将为开发者带来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同时也带给消费者革命性的体验。

进入无人区,华为芯片肩负起行业探路人责任


回到文章主题,麒麟970 算不算华为芯片的无人区?

虽然艾伟并没有正面回答,不过去年他在接受采访时有过这样一段表述,“所谓无人区,一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二是要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事情。”

现在对比看,麒麟970不管是在通信能力上的绝地领先,还是引入创新的HiAI移动计算架构成为首款人工智能手机处理器,这些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现场展示的图片识别、情绪分析、降噪技术等,这些都将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未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脑洞大开的想法,AI与生活场景将有更多紧密的结合。

不过,当笔者提到有人说现在人工智能像4、5岁的孩子。艾伟说道,“这种说法太乐观,你看看2~3小孩的学习能力,几天不见,他们语言、动作、行为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艾伟认为,人工智能有四个阶段:宠物级智能(跟随和响应型的智能)、伙伴级智能(某些领域可以和人平等对话)、教练级智能(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的推理和决策能力)和天使级智能。目前麒麟970基本上达到了宠物级。

看的出来,技术出身的艾总还是保持着严谨务实的态度。实际上,今天呈现给我们的这颗芯片早在两年多前就已经开始了研发。艾伟表示,“今天来看,我们确实做了很多,但是这里面的挑战在于节奏上。怎样精确的准确判断用户需求、怎样克服未知的挑战,这些都很关键。更难的是这是一个长跑,一年一年下来做到相对成功的概率大一点。但是一辈子不跌跤,也不敢说这个话。”

手机市场的瞬息万变,加上踏入“无人区”的技术迷茫,就需要领导者有高远的战略眼光和做事的信心与魄力。从华为芯片这几年成长看,艾总及其背后的规划和研发团队对流行趋势和技术的判断,已经显示出他们具备了肩负AI芯片行业探路人的实力和能力。(集微网/徐伦)

2、雷军:小米将在武汉投入230亿 全面建设小米武汉总部;

楚天都市报记者曹磊 通讯员尹磊

  昨日,小米全球供应商大会在仙桃落幕。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亲自登舟执锤,与队员们一道竞波逐浪,将家乡湖北赛龙舟的民俗文化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雷军在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湖北及武汉的区位、人才优势明显,将在智能制造的产业转移中拥有极大机会。未来几年时间里,小米将在武汉投入230亿元,全面建设小米武汉总部,帮助家乡发展得更好。

  为家乡擂鼓
  湖北迎产业转移良机

  昨天上午,仙桃五乐台风景区的排湖之畔,小米全球核心供应商大会的龙舟邀请赛热闹举行。下午接受采访时,雷军依然对龙舟赛意犹未尽:“不只是外国供应商,来自北上广深的朋友也被我们的龙舟赛震撼了。”

  这,也许就是雷军将小米全球供应商大会放在家乡仙桃的重要原因之一。

  雷军直言,于公于私,都希望为家乡仙桃和湖北的招商做点贡献,让来自全球的企业在国内布局时,考虑自己的家乡。

  “现在一线城市的发展都已到了一个新阶段,面临向中西部转移以及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雷军说,在承担智能制造等各方面产业转移上,湖北拥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

  除了作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像武汉还具有相当大的教育、人才和科技优势,医疗、生活环境也非常出色;同时,武汉的房价优势也特别明显,这些都能够吸引全国的企业来投资。在这三重优势下,湖北也能够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机。

  为江城助力
  将在武汉投资230亿元

  雷军透露,未来几年里,将在武汉投入230亿元,小米武汉总部的建设步伐将继续加快。

  在商业布局上,小米正在筹划通过“他建自营”的方式,加快线下小米之家的布局。目前,小米之家是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按照雷军的想法,未来将尝试他人建店、小米来管理,并深入每一个县市、乡镇。“比如正在试点的河南省,被划分为158个网格,每个县市的网格节点上至少有一个小米之家,每一个乡镇都覆盖小米小店,这样的销售网络,是将高品质又不贵的产品送到消费者身边,让大家都买得到。”

  雷军最后说,全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喜欢设计漂亮、质量好、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小米现在的成绩正是中国强大制造能力的体现。中国产品在全球正以高品质、高性价比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形象:“再过三五年,小米会在更多国家进入手机销量的前五、前三,甚至第一。”

  为自己“打call”
  创新力提升竞争力

  今年,以小米MIX2手机为代表的全面屏技术,被众多手机品牌跟进,风光一时无两。雷军道:“这说明小米的创新得到了行业认可,引领了未来手机的设计方向。”

  雷军也坦承,过去两年,小米曾遇到很大的困难,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逆转,本质上还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坚持小米的价值观和商业模式的成功。“超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出一系列高品质的创新产品,提升了小米的竞争力。”

  此外,作为线下销售渠道的“小米之家”的持续火爆,也体现了小米在零售领域的创新成功。“十一黄金周期间,武汉光谷的小米之家连续8天都挤满了人。楚天都市报

3、全面屏风口将至 但不值得手机厂商All in;

李娜
疲态下的智能手机市场遇到了全面屏,就像是找到了一剂救命药方,虽然苦口,但不妨一试。

特别是在iPhone X缺席的这个月,纵观手机市场上的旗舰机型,大多数与全面屏相关,以至于流传出“现在不是全面屏,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式的调侃。

事实上,全面屏手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产品,早在三年前夏普就推出了全面屏手机EDGEST 302SH,但夏普核心技术是做屏幕,诉求的是屏幕技术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所以投入的资源较为单一,再加上受限于传统供应链导致成品价格过高,这款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过多波澜。

但从技术角度来看,夏普采用的是斜面切割折射的形式,利用堆叠技术将显示屏左右及上方向边框无限靠拢,而这也成为全面屏手机最早的解决方案。

市场的爆发需要点火者。

随着苹果、三星、华为等一线手机厂商这两年在研发端和营销端的介入,全面屏手机才算是得到了“新生”。而在众多分析机构的预测中,全面屏将会在明年以及后年得到彻底释放。

根据平安证券的最新研报,今年全面屏在手机中的渗透率大约在8%左右,随着全面屏由高端机型逐步向中端机和低端机型渗透,未来5年有望成为智能机(1000元及以上)的标配。而从2018年到2020年,全面屏的渗透率有望从24%增加到60%以上,2020年的出货量有望达到10亿只。

从价格上来,目前“霸占”全面屏高端市场的依然是苹果和三星,而国产手机中的头部企业大多数选择的是3000元上下的“安全档位”,小米MIX2为3299元,vivoX20为2998元,而金立M7为2799元。

为什么说这个档位是安全的?先从出货量说起。

从市场的角度,全面屏虽然在营销上已经铺天盖地,但从上述分析机构披露的出货预期来看,今年其实依然处于初期铺货阶段。

并且,在笔者与多家台湾供应链分析机构交谈过后发现,如果把今年的全面屏手机出货量看做为10的话,三星和苹果将会拿掉6个点,剩下的4个点被安卓阵营瓜分。安卓阵营中,以华为去年的出货量来看,如果没有犯下错误,将会占到2个点以上,而剩下的2个点,就是目前市场喧嚣中的“全面屏风口”。

市场未熟,其实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在风口前,谁也不敢轻言放松,冒险和谨慎,选择跟还是不跟,何时跟何时大规模铺货,其实都是一道道选择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3000元市场正是国产手机厂商最能“长袖善舞”的阵地,在这个价位段,三星和苹果已经很难攫取更多的利润和份额,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并且这个价位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价格段位,与其在现阶段与一线厂商抢夺屏幕等供应链资源,付出高昂的成本,不如把控质量作出精品,小步快跑,待市场供应链起量后再全面铺开。所以这个价位段是最安全的。

但市场永远不乏搅局者,突破“安全线”,已经有不少厂商开始做几百元的全面屏产品。

比如,某“十八线”手机厂商喊出了“全球首款千元全面屏手机”的口号,甚至将价格做到了899元。但一供应链人士看了配置却对笔者说道,“简直令人发指,不过好一点的芯片可能它们也拿不到,拿到了成本也扛不住。”

事实上,想要在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千元机机市场上搭载上全面屏,就意味着需要在配置、屏幕等上做出更多的妥协。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一块全面屏的手机,屏幕分辨率仅为720P,这样的配置,是否能留住用户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面对搅局者,手机巨头们已经开始提前行动,荣耀推出了“重新定义千元全面屏”的双摄手机荣耀7X,而搭载自有芯片的小米6C也即将发布,在供应链资源加持下,千元机全面屏的行业标准正在被迅速拉高。

对于这场全面屏战役,荣耀总裁赵明此前告诉笔者,荣耀X系列的销售量都是千万起步,为了做好全面屏产品,前期仅仅是测试环节就使用了15000台手机。虽然也有成本的压力,但他坦言把产品做到极致,以做大销量的方式摊薄成本。

赵明说,荣耀7X的销售量底线要去到1500万台以上才有可能盈利,为此全团队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那么中小品牌是否还有机会赢得这场全面屏战役?一个悲观的看法是,很难。

一家手机产业链ODM厂商说道,目前市场情况就摆在这里,只有大品牌和大型ODM厂商才能保障拿到优势价格,并得到供应链的优先保障,所以在千元机市场,小品牌将会很快被洗出市场。“荣耀和小米抢占地盘,第三名的日子都很难过。”

所以,竞争的核心似乎又回到了原点,马太效应下,全面屏这一战,似乎比过去的任何一场竞争来的更为凶猛。第一财经

4、小米今年出货将超9000万台,闻泰科技等成幕后英雄;

集微网报道,10月13日,小米全球供应商大会在小米董事长雷军的老家湖北仙桃举行,雷军预计2017年小米手机全年出货量将突破9000万台。时隔两年半,小米重回中国第一!




2017年一季度,小米手机销量在连续几个季度下跌后终于实现大逆转,出货量大增21.6%。二季度开始,小米更是再创出货量新高,出货量 2316 万台,环比创纪录增长 70%,让整个行业为之震惊。之后雷军在其手机业务誓师大会上,也兴奋地宣布小米是唯一的一家在销量下滑后实现成功逆转的手机厂商,意味着经过两年的调整,小米重新恢复高速增长!

这还没完,9月30日,小米公司公众号发布信息称“小米单月出货超1000万台”,这是继二季度小米单季手机出货量突破2000万台,小米公司再创的一项新纪录。

再加上10月13日雷军在小米全球供应商大会上宣布2017年小米手机全年出货量将突破9000万台,时隔两年半,小米重回中国第一!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在经历寒冬之后,小米终于又迎来了春天。



随着小米的重回巅峰,小米的供应商业绩也水涨船高,包括国际供应链巨头高通、三星、索尼、夏普和国内的蓝思科技、京东方、深天马、凯尔生物识别科技、长盈精密、嘉联益科技、光宇等供应链企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环集团(300408)和闻泰科技(600745)。




凭借为小米MIX2提供陶瓷后盖,三环集团(300408)受到资本市场热捧。MIX2普通版使用铝合金中框四曲面3D陶瓷后盖,而陶瓷尊享版采用了目前三环集团(300408)最先进的UNIBODY一体化陶瓷工艺,实现了后盖与中框一体化,整个外盖浑然一体、流光溢彩。

而同样为小米复苏做出重大贡献的闻泰科技(600745)同样受到关注。据旭日大数据对小米手机上半年出货量监测结果来看,2017年小米上半年出货中,红米出货量占比超过90%,也就是说小米上半年出货以红米手机为主要构成,而闻泰科技(600745)旗下的闻泰通讯正是红米手机的缔造者。



图表 1  2017年上半年小米出货量



图表 2 2014-2017年上半年小米低端机(1500元以下)出货量占比




因为小米、华为、魅族等客户产品的持续热销,从2017年4月份到9月份,闻泰科技(600745)股价已经上涨47%。

2018年,小米出货量目标是1亿台,作为出货量的绝对主力,红米的市场表现将尤为重要,而协同小米推出红米系列的闻泰科技或成最大受益者。至于还有哪些公司会随着小米公司的增长而受益,我们拭目以待。

5、首批4.65万台iPhone X已从郑州富士康发出,目前日产量达15万台;

集微网 10月15日综合报道
果粉期待了iPhone X 终于来了!

据新华社报道,14日,郑州海关监管首批4.65万台苹果新品手机iPhone X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发货,分别从新郑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运往荷兰和阿联酋。据了解,iPhone X将于10月27日开始预购,11月3日开始发售。

另外,来自海通证券报告显示,目前iPhone X的日产量已达15万台左右,产能还在继续爬坡,关键制程良率问题逐步获得解决。

不过,即使首批出货,iPhone X今年的产能已经不容乐观。而此前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预测,由于市场需求旺盛,iPhone X的预订量很有可能达到4000万到5000万部。

如此看来,年内恐怕连黄牛都抢不到。此前有报道称黄牛有可能将iPhone X 炒到2万以上,最新有预测称,第一批iPhone X 国行版最贵2万可能都买不到。

iPhone X配备了一块5.8寸的OLED超视网膜全面屏,分辨率2436×1125(像素密度458PPI)。苹果特别指出,iPhone X显示屏采用曲线优美的圆角设计,四个圆角位于一个标准矩形内,按照标准矩形测量时,屏幕的对角线长度是5.85英寸,但实际可视区域较小。

处理器是苹果自主研发的A11 Bionic仿生芯片,集成神经网络引擎、M11运动协处理器,内部六个CPU核心、三个GPU核心、ISP图像处理器、视频解码器都是苹果自己研发的!存储只有64GB、256GB,没有128GB,依然是苹果的一贯策略。

后置双摄像头垂直排列,都是1200万像素,一个广角一个长焦,光圈分别为F1.8、F2.4,支持光学变焦、最高10倍数码变焦。前置叫做原深感摄像头,700万像素,F2.2光圈,搭配视网膜屏闪光灯。

由于使用全面屏,实体Home键消失了,Touch ID指纹识别也没了,升级为Face ID(面部ID),通过原深感摄像头进行面部识别,速度超快,而且更加安全(数据保存在本地),还可以通过它进行Apple Pay支付。 

iPhone X价格为64GB 999美元/8688元人民币、256GB 1149美元/9688元人民币,10月27日下午15点01分预售,11月3日开卖,包装附带Lightning EarPods耳机、Lightning-3.5mm转接线、Lightning-USB数据线。

6、真假人工智能:伟大与忽悠一线之隔;

人工智能概念可以说是如今A股市场最火的概念之一。炒作此起彼伏,一批具备人工智能概念的个股大多走出了一波不小的涨幅。以至于网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在A股市场上,我们已经完成了众多世界高精尖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一系列过程。据不完全统计,A股这一个月完成的产业革命包括:半导体赶超美国、电动车替代燃油车、乙醇汽油替代传统汽油、锂云母替代矿石锂、盐湖锂替代锂云母、燃料电池替代锂电池、人工智能替代一切。”

  A股这些风生水起的概念股里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人工智能业务?其业务的进展情况如何?是否真能为上市公司贡献业绩?《投资者报》记者通过一系列的采访研究发现,这其中确实存在真正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这些公司未来甚至有可能成长为“伟大的公司”,但也不乏纯粹的概念炒作。

  如人们所知,股市是一个“炒未来”的市场,投资者往往更愿意对那些看起来前景远大的公司给出更高的估值。事实上,从国内外资本市场多年的历史来看,世界上不乏成长性惊人的公司,最终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就目前A股市场上的这批人工智能公司而言,要说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谷歌或腾讯还真不容易。投资前务必要擦亮眼睛,仔细鉴别。

  人类的灾难还是希望?

  说起人工智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战胜了围棋天才李世石的“阿尔法狗”(AlphaGo),其计算能力令人震惊,甚至令不少人感到恐慌。著名科学家霍金就发出了这样的预言:“人工智能对人类将会是一场灾难。”

  不过从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来看,距离科幻电影中机器人(22.42 -0.71%,诊股)统治人类的日子还遥遥无期,因此大可不必现在就恐慌。事实上,人工智能在产业层面的应用目前还很初级。A股涉及人工智能业务的公司里,主要的投资布局领域也只是集中在语音通讯、人脸识别和电子芯片有关的项目。

  那么,为什么市场对这一板块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炒作热潮呢?

  首先是政策层面给出了明确的指引。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随着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宣布举全国之力在2030年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全球竞争背景下的国家意志,也因此迎来了一轮密集出台的扶持政策。

  就在上个月举办的2017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工信部科技司巡视员卢希表示,工信部将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的部署。据介绍,未来将通过出台三类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首先是针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在鼓励人工智能创新方面,将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设若干国际领先的创新基地,引导现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的发展;同时,中国还将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

  更引人注目的是,国务院7月末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国的人工智能将在2020年进入国际第一方阵;而到2030年,中国的人工智能要占据全球人工智能制高点,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万亿元。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也难怪各路资本争相布局。

  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也在摩拳擦掌,希望分一杯羹。据《投资者报》统计,目前两市已有59家具备人工智能概念的公司,相关板块也走出了一波气势如虹的上涨势头。截至9月25日,人工智能板块指数近60个交易日的累计涨幅已经超过10%。

  进入四季度,按照市场惯例,越接近年末人们越关注公司实际的业绩。于是问题就来了,这些具备了人工智能概念的上市公司,相关业务能否真正为它们贡献业绩?

  人工智能技术哪里强?

  尽管国内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但要说当前世界范围内最领先的技术,不得不说,中国公司大多还处在追赶阶段。

  据《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透露的数据,2012年到2016年,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业5154家,是此前12年的1.75倍,可以说,人工智能的风口的确已经到来。在企业分布上,美国、中国和英国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三个国家,三国企业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5.73%。其中美国占绝对优势,人工智能企业数高达2900多家,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709家。

  从融资规模来看,中国企业与美国的企业也同样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美国的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量是179.12亿美元,而中国企业这一数据是25.72亿美元。

  这种差距在人工智能投资机构的数量上体现得更加明显,2016年,美国的AI投资机构是900家,而中国只有43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融资规模与企业数量的差距,正是中美两国目前在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方面存在差距的原因。谷歌的AlphaGo在2016年战胜排名世界第一的韩国围棋手李世石,震惊世界。此外,2016年4月,微软和ING的机器学习系统成功复刻伦勃朗的画作;2016年8月,IBM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机器人Watson诊断出罕见白血病。这些成果向全世界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计算能力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

  在商业应用层面,2016年12月,亚马逊推出无人零售业务Amazon Go,也曾引发了资本市场的一场狂欢。

  在中国范围内,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及长三角一带,中西部地区中,四川也是一大亮点,企业数量虽然不及上述三大区域,但明显高于其他省市。而中国处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尖端的BAT三大巨头,对人工智能的尝试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相对来说,百度是其中布局最早、产品线最为丰富的中国公司,百度大脑、无人驾驶等项目也均体现了较高的研发水平。

  就A股上市公司而言,还没有哪家公司在科技研发上有特别抢眼的表现。但具体到细分领域,也有一些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华泰证券(21.49 +0.14%,诊股)计算机行业首席研究员高宏博指出,在人工智能产业里,硬件基础可以说是第一桶金,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的迅猛发展,智能计算芯片的需求量也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仍是整个产业链中薄弱的一环,受海外技术限制严重。因此他认为,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和突破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比如拥有显控芯片的独家标的景嘉微(47.80 停牌,诊股)、与寒武纪强强联合的科大讯飞(55.55 +1.52%,诊股)、与华为深度合作共建AI软硬生态的中科创达(42.25 +2.18%,诊股)等。

  人工智能的落地有多难?

  尽管资本市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炒作浪潮,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清华大学教授王志华曾表示: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AI都是在胡扯。而那些说自己专做AI的都纯属忽悠。

  对此,不少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分析师和互联网行业人士均表示,这个说法过于偏激。科技进步是无法逆转的潮流,随着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落地,相关技术和产品大规模商用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券商也纷纷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产业或相关公司的研究报告,综合来看,分析师们大多同意,未来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在以下领域得以落地:

  一是金融领域。比如智能投顾、智能客服、安防监控、金融监管等,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人类情绪或心理因素等原因带来的失误,在监管层面,则有利于提高监管力度,规避金融风险。

  二是电商零售。亚马逊的无人超市已经引爆过一次话题,阿里巴巴在国内的无人超市也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此外,人工智能在智能导购、仓储物流方面也有很多应用场景。

  三是安防领域。主要应用是安保机器人和智能监控,目前国内较为领先的企业有格林深瞳、旷视科技、360等。

  四是教育领域。主要应用在智能评测、个性化评测、儿童陪伴等场景,不过,尽管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主打儿童陪伴的机器人推出,但在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情感陪护仍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也印证了很多人的看法,如果说将来人工智能可能代替人类的一切计算能力甚至是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唯一不能代替人类的,或许就是人类的情感了。

  五是医疗健康领域。主要应用场景是健康诊断、智能医疗设备等。国内目前比较领先的相关公司有华大基因(170.60 +0.24%,诊股)、碳云智能等。

  六是交通领域。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公共交通、无人驾驶、快递用车、工业应用等。

  此外,人工智能目前相对成熟的应用领域其实是个人助理领域,即通过智能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网络,可实现人机交互。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以后出国旅游带上智能翻译,可以解决一切语言问题。就记者采访过程得到的反馈来看,实现这种场景的时间可能是最短的。

  这也是很多专业人士的判断,尽管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人工智能产业,但相关技术进入大规模商用还为时尚早。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美国的科技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还是中国的腾讯、阿里

蓝天

作者

微信:

邮箱:laoyaoba@gmail.com

作者简介

热门文章

[ 新闻来源:爱集微,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