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产业 迈向创新发明之路
来源:爱集微 发布时间:2012-02-01 分享至微信

创新,似乎是许多人整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喜欢研发,一头栽进研发领域,并乐在其中。观察目前产业中普遍跟随主流的改良式创新,我认为,这或许就是台湾永远难以走在科技产业尖端的原因。

跟着主流走?牵着鼻子走?

「工程师被决策者误导,是产业中很常见的现象。」我认为在触控产业中从事研发的工程师或主管,经常会被上头的决策者误导。「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决策者找不到方向。」简单讲,决策者本身就不知道方向在哪里里,该怎么走。

以触控产业为例,虽然大家都一头热地投入,但他们不知道到底是要跟着苹果做一样的触控面板、或是做One Glass、还是做In-Cell?不同人所做的决策,经常都会变来变去。决策者找不到方向,研发人员的弹性就会跟着变小。「最后结果,经常都是累死一堆基层研发人员。」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般人都只想要跟随主流,他们不敢去创造主流。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苹果公司。其实苹果公司做出来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凭良心讲,并非最理想的触控面板。这是因为自电容的感应变化量很大,但苹果公司采用的互电容感应变化量是很小的。按理来说,采用自电容的触控屏幕,感应效果将更好。但因为苹果采用互电容的产品推出之后,成为成功商品,使得大家都纷纷走上这条路,也必须走上这条路,跟不上市场,就会担心被市场淘汰。

此外,因为是采用互电容,结构中必需要有X、Y两层感应层,这使得成本增加,厚度也增加。这种并不怎么好的触控面板,却因为苹果的成功推出而成为主流商品。「奇怪的是,并没有人尝试着去做出另一种更好的触控面板来。」原因是,因为就算真的做出来,也可能不卖钱。毕竟苹果才是主流,大家要跟着主流走。

这就是我所认定的『投机性的创新』,或者说是『改良式的创新』。这所谓投机性的创新,就是大家跟着主流走,不断地改变,只要改变后做得比别人好,或者改良得比原来好,这样就代表赢了。如此长久下来,反而没有人试着去做『计划性的创新』。

所谓计划性的创新,就是规划研发三、五年后,市场会成功的热门商品。大家都只顾着看眼前,只想着今年的事情,今年以后的事情就不谈了,这样的短视进利结果,「其实就是造成台湾今天在全球化的竞争下,难以出头的主因。」

触发:加强对事物的敏感度

从我自身发明的经验来看,我认为一项有用的原创专利,比起数量庞大的专利将同等重要。「台湾目前就是缺乏发明原创专利的企图心。」如果想不出原创专利,就要跳跃式的思考关键点专利。

「事实上,研发与发明就本质而言是不同的。」研发与发明是两码子事,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会造成结果也大不相同。

「发明的关键,就在对一个想法的『触发』。」我认为,新想法的产生,必须要加强对各种事件的灵敏度,不要让专业知识成为发明灵感的杀手。

我在这边提出一个观点,大家从小到大,都耳熟能详发明创新的基本法则,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然而我的看法是,要『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大胆假设的意思就是,一开始先提出原创性的假设,再来求证这样结果的正确性。虽然求证过程可能会失败非常多次,但只要一次成功了,就会成为原创性的发明。

但现在一般人,普遍会担心万一出错的话,「我的老板会骂我,我的主管会骂我。」因此无法大胆去做出原创性设定,反而会非常局限性地这边修改一点,那边修改一点,走一步算一步,最后经常会遇到根本的错误,而发生走不下去的窘况。而结果就会变成假设小心、求证大胆,也就是先得出一个结果,再试图让求证过程与结果相符,然后就将其认为为正确的答案。如此就会造成一个重大的盲点,也不会花更多心思去求证另一种不同的结果。

厘清最根本问题

今天大家一窝蜂投入触控产业,那么我反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触控?』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上的触控屏幕,但有没有真正去想过,当手指触上屏幕的那一刹那,发生了什么事?我认为,如果不去厘清这些最根本的事情,在研发的过程中,就会遭遇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实,触控发生的同时,并不只单纯是电容的变化而已。」每一个触控的行为,都代表着一个互动的发生。当手指触上去的时候,手上的细胞会产生神经的反应,这会导致电压的变化,电压变化会使得静电改变。

「这就是互动。」如果你们仔细观察任何一个互动的过程,都包括手与屏幕间的双方,以及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联。而环境又因为温度、湿度的不同,导致触控结果可能会因地点不同而改变。因此,这是一种很复杂的互动。这样的互动,会引发回馈机制,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事实上,量测电容变化量,可能只是整体30%的变化而已,其余70%的环境变化量都未包括在其中。但这70%的变化量还是存在,其结果就是成了系统的杂讯。然而,当工程师量测到很大的杂讯时,他们经常不去思考为什么杂讯这么大,我认为,在设计上,这将成为很大的盲点。

下一个挑战?

触控产业的发展,迟早会面临下一个挑战。但,下一个挑战是什么?在业界,似乎没人去思考过这个问题。事实上,触控面板是外加在LCD屏幕上的一个装置。因为是外加上去的,所以一定会增加成本、会增加重量、会增加厚度、会增加设计困难度。

我在此提出一个新想法,不去更动LCD面板的结构与制程,只要把驱动IC换掉,这块LCD面板就能变成触控面板。这样的结果代表什么?「这代表的就是,触控面板的成本会变成零。」因为良率一样,并未改变LCD的制程。「你有没有想过,一旦触控面板成本为零的时候,整个触控产业又会怎么改变?」

当然,有人会反问我,触控面板结构中至少需要X、Y两层感应层,少了这两层根本无法进行触控感应,并认为我的说法是天方夜谭。然而我提出这样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我的理由是,LCD结构中原本就存在了Driver line与Date line,这两者本来就是水平与垂直的交叉结构,而且这是基础线,直接把它当成感应器,就不需要额外加上X、Y层了。

有尝试 就有可能性

我之所以会提出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概念,基本的想法就是,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先预视为不可能。如果都这样想,事情永远不会成功。「你想想,万一真的可能呢,值不值得去试一试看看?」我认为,触控产业的下一个挑战,不妨尝试将LCD屏幕直接做成触控屏幕,这可说是In-cell的终极版。这样的做法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值得一试。「有尝试,就有可能性,就可以是原创的设计。」只要抱持这样的心态,台湾科技产业的下一步,永远都会有创新的设计出现。

[ 新闻来源:爱集微,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