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的价值
你可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区块链网络的核心是什么?
不妨理解为:对节点行为的假设。
节点之间遵循共识算法的假设,作恶节点被发现而受到惩罚,可信的区块链网络得以形成,从而基于这一网络环境开发的链上应用也被认为值得信任。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区块链网络的节点记账行为会一定程度上形成冗余,造成了高昂的信息上链成本。普通业务完全使用区块链智能合约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因此区块链应用更适用于高价值的事务,这其中金融类事务最具备代表性。
那么,金融事务是不是区块链的唯一场景?答案显然不是。
这一问题就要回归到区块链的原始形态。区块链网络打造的是良性竞争的商业环境,在这其中又包含很多高价值的业务场景相互交叉融合,这也是区块链的潜在服务场景。信息的价值随着加工和流转逐步提升,用户对于有价值的数据有主动的治理权,作为用户数据自治的核心。
用户数据自治之后,借助区块链防篡改和可溯源的特性,数据的使用和流转变得透明,拥有数据的用户价值也随之提高。这样数据的身份和用户的身份价值可以得到量化。更进一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机器也可以拥有数据,甚至拥有身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财、物、事”的身份体系应运而生。
2. 身份体系
互联网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互联,其价值体现了互联网信息的价值。区块链建立在分布式系统技术之上,也具备互联网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认为:互联网的价值可以在区块链上具现。
互联网的发展经历如下两个阶段:
• 从 Web 1.0发展而来:信息的制造者并不是信息的拥有者,形成信息的中心化归集的用户习惯。信息由中心化信息服务提供者所有,信息的二次使用甚至并不需要信息的制造者知晓;
• 从 Web 1.0向 Web 2.0转化:借助中心化平台服务,组成用户点对点的沟通网络。一个互联网应用的价值衡量标准转化为用户为应用带来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对区块链身份体系的简单理解就是中心化互联网系统中的账户系统的去中心化版本。
本体希望通过身份体系方案将区块链的分布式信任使用到普通互联网业务应用之上。
举个例子:你要前往某个国家,他们需要的可能是你留学身份,或者你入境的其他身份。他们会提要求说我要什么样的证明,如果你不具备就无法满足要求。
对一个群体的信任需求在于提出方法,而不是由个体任意决定。就像我们所说的“网上冲浪”成为“社交达人”。在这其中你可能会扮演多种身份。有些角色真实,有些虚假,但其实对于参与人来说甚至没有察觉。
本体身份体系(ONT ID)提供完整的方案,针对传统互联网应用账户体系,将账户体系从中心化管理向用户自主管理的转化,并支持个人的生活圈子管理。
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停制造数据又消费数据,自治的身份拥有对于数据的权利,数据的价值和数据潜在的使用市场代表了对身份价值的一个预期。这个预期的量化,是对身份信任的量化体系。
3. 总结
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生活圈子中,会遇到不同的信任标准,这也正是身份的价值所在。你无法确定你的身份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价值,这个量化的过程和固定的信任背书不同。个体信任一个人身份是因为愿意相信才相信,而不是因为强有力背书就一定信任一个人。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这是由买卖信任双方来互相决定的一种关系。虚拟身份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帮助积累身份的可信度。然后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直接拿来用,而不是每次都从零再开始构建信任。
在本体的身份体系中,虚拟身份首先是个人主动建立,而不是被他人建立,而个人可以选择性的给受众透露不同的身份,或者说虚拟身份的一部分。
有价值的身份使用应用服务,并持续回报应用服务。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目标用户群体,帮助目标用户的定位越来越精准。本体身份体系将区块链集中的金融场景扩充到更加广泛的互联网场景。随着身份的价值越来越高,使用本体身份的用户越来越多,对于本体基础设施来说,链上业务需求也会逐步增多。链上业务需要 ONG 作为通证来激励节点网络,维持网络的规模。上链同时促进 ONG 的流动速率,在控制 ONG 价值波动的同时保证用来做节点质押的单位 ONT 收益率增长,引起 ONT 价值增长。这就又回到了本体通证经济的逻辑。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