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国内初创企业的固态电池成功投产的消息刷爆了电池行业圈子,在国内众多企业还在努力将高镍三元实现批量化生产时,竟然有人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固态电池真的到了商业化的临界点吗?
打开国产固态电池量产第一步
11月19日,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陶发展”)对外宣布,其建成的全国首条固态锂电池产线已于11月正式投产,年产能为100兆瓦时。目前,清陶能源已经开发出单体能量密度达到430Wh/kg的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在量产阶段可轻松达到300Wh/kg以上,可应对到2020年实现国家要求的300Wh/kg的挑战。
据了解,这家最近声名鹊起的初创公司是由来自于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的团队所投资创办,与国内众多电池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家公司在成立伊始就将目标投向锂电池的下一代方向——固态电池。
的确,固态电池被认为比普通锂离子电池更安全,而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该技术被认为是全球高科技公司的下一代高容量储能解决方案。用固体和导电材料取代液体或凝胶形式的电解质,能有效改进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上存在的不足。
事实上,早在2002年,清陶创始团队便开始研发固态锂电池;2006年,清陶团队研发的LLTO固态电解质材料展示出了优异的性能;2010年,团队开发的石榴石结构LLZO固态电解质材料工艺成熟,为清陶固态锂电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依托早期积累的技术经验,清陶的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表领跑业内同行。
对于众多研究固态电池的企业来说,如何突破电解质方面的瓶颈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公司都卡在这一步。清陶的固态电池研发进程开始加速落地,目前已突破核心技术全固态电解质材料(LLTO、LLZO)生产技术,并可以通过流延成型、薄膜制备等多种方法制备出全固态电解质膜。
在今年5月底的CIBF展会现场,清陶发展展示了尚未量产的清陶固态电池高安全性测试视频:工作人员用剪刀将固态电池从中间剪断,能看到几个细节,第一,电池中不含任何可流动电解液;第二,电池剪切后不冒烟,不燃烧,不爆炸,第三,完成整个操作后,电池又回复到原来稳定的电压水平。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固态电池研究进展的确已经达到了产业化应用的临界点。
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一项新技术的横空出世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进入寻常百姓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项技术在可量产的情形下,是否具备经济性,这也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固态电池从研究层面到产业化阶段再到走入b端客户手中,必须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探索对于工艺、装备、材料等逐步定型,及降低成本的可行化路径。”一位不愿具名的动力电池企业CEO告诉OFweek锂电网,清陶发展宣布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投产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相比于产业界的务实,资本市场似乎更喜欢动听的故事。
“在中国率先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这恐怕是继宁德时代上市后,动力电池领域最受资本市场振奋的故事了。”招商证券的一位长期关注新能源领域的分析师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题材,而且并非纯粹的概念炒作,能做出真实可见的产品,拿出批量制造的生产线,就凭这一点清陶就已经足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了。
事实上,清陶发展在对外展示的视频中,很好的显示了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轻薄化、柔性化方面的优势,但其它一些性能指标,例如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信息,外界知之甚少。
“实现量产并不等同于商业化,商业化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能用,而且还要能用得好,用得起。”OFweek产业研究院分析师认为,清陶发展能率先将固态电池实现量产证明了中国在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并不落后国外,但要走向商业化还有很远一段路要走。
而摆在清陶能源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缺乏一款真正应用其固态电池的电子产品来验证其商业化的可行性。这也是清陶能源即将发力的重点,清陶能源CEO李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量产的固态电池将以单体的形式,针对可穿戴、数码、军用电源等高附加值的应用领域。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