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芯片荒”加剧!长城汽车回应“缺芯”停产 国内厂商迎来机会?
来源:百家号 发布时间:2021-04-26 分享至微信

4月26日,据国外媒体报道,思科首席执行官Chuck Robbins预计,全球芯片短缺将再持续6个月。

无独有偶,德国大众汽车上周六对其管理层发出预警,表示在全球芯片短缺形势下,该公司第二季度的产量将比第一季度受到更大的冲击。当前的芯片短缺将是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此前有相关人士称,受芯片供应短缺影响,长城汽车遭遇产能瓶颈,5、6月重庆永川、徐水两大生产基地面临停产,波及包括哈弗H6、长城炮、坦克300等在内的多款热门车型。

4月26日长城汽车发布澄清公告,旗下公司旗下重庆永川、河北徐水两大生产基地并无停产计划,但确实面临芯片供应紧张情况。

4月26日,半导体板块开盘走高,午后逐渐回落,截至收盘,明微电子20%涨停,士兰微、国科微、芯海科技、圣邦股份、兆易创新、力合微均涨超5%。

“缺芯”何时能够好转?可能一时半会儿还不行

已有多家企业表示芯片短缺将持续到2022年。

2021年2月,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英飞凌科技公司和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因断电被迫关闭位于美国德州的芯片制造厂,2021年3月,瑞萨电子公司日本芯片制造厂因火灾关闭。芯片供应紧缺下,汽车厂商纷纷停产。

标普表示,需求增长和工厂停产共同造成了全球芯片短期短缺,供给不足正在从汽车蔓延向智能手机和电脑制造商等企业,未来12个月都将受到影响。

受芯片短缺影响最严重的是汽车行业,部分汽车制造商宣布停产,后续生产需要根据关键零部件的采购情况安排。其他行业也受到影响,中国的一些智能手机制造商,甚至部分家电企业都表示芯片短缺造成了一定影响,比如使用高通芯片和调制解调器的安卓手机制造商。

台积电CEO魏哲家4月15日在电话会议上表示,一些“关键半导体”的短缺问题将至少持续至今年年底,甚至是2022年。其所说的“关键半导体”或为iPhone、智能电视和汽车厂商所需的芯片。

此外,台积电于本月早些时候表示,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1000亿美元,以提高其工厂的产能,而此前几天,英特尔公司宣布了一项200亿美元的计划,同样是扩大其产能,但短缺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韩国的两家主要电子零部件厂商三星电子和LG电子都已经表示,制造正在延迟,芯片短缺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

三星电子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该公司称本月开始减少某些智能手机零部件订单。三星电子曾在3月份警告称,半导体“供需严重失衡”。

同样的供应短缺也已经影响到了包括洗衣机和烤面包机等低利润家电产品。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亚洲半导体研究主管兰迪.艾布拉姆斯(Randy Abrams)表示:“微控制器单元(MCU)供应紧张,这可能会影响普通的家用电器。”

不难理解,在行业产能紧缺时,必然是优先满足利润最高的产品。晶圆制造商更加偏向于将产能分配给高利润产品,这也是为什么芯片会按用途出现局部短缺。

为什么汽车尤其“缺芯”?

总的来说,导致芯片紧缺的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上游晶圆厂产能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仍在大幅增加半导体库存。

8寸、12寸晶圆紧俏,生产芯片的主力8寸晶圆厂的数量跟不上,造成台积电、中芯、三星等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

另外,由于芯片迭代快,因此一般不会有过多库存,以销定产,保持低库存状态,加上国内手机厂商害怕步华为后尘,加大了对芯片的采购备货,消耗了原本并不富裕的芯片库存。

其中,汽车芯片相比手机等消费电子芯片,属于典型的“费力不讨好”,质量要求高,利润又比手机芯片低,因此最先受到影响。

目前汽车MCU(微控制器单元)对制成技术的要求并不高,通常在30纳米至50纳米的制成,通常属于成熟制成技术,并不属于3纳米、5纳米、7纳米的先进制成技术。

尽管汽车芯片技术水平不高,但汽车事关人命,哪怕一个小小的车载半导体发生作业不良就可能引起交通事故,对质量要求超高!

手机芯片的不良率都可以接受百万分之200,也就是是万分之2,然而汽车芯片的不良率要去不高于百万分之1!近乎保证“零不良率”。

为了做到这“苛刻”的要求,汽车厂商会深度参与芯片厂的生产线建设,直至符合自己的要求,因此汽车MCU的门槛并不低。

表面上看,汽车芯片紧缺是由于疫情等突发事件干扰,汽车厂商对需求反弹估计不足,消费电子挤占产能等原因。但更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汽车MCU由于门槛高,芯片集中度很高,有7成产能都外包给台积电,却只占台积电约3%的产能,量价均不高,因而产能紧张时,汽车芯片产能得不到保障。

信达证券研报表示,MCU龙头厂商的产能正在向价格和利润率更高的MCU倾斜,导致家电等领域MCU产能减少。在目前车用MCU缺货压力仍未缓解情况下,MCU缺货潮加速蔓延,中低端MCU产业进入高景气阶段。

行业进入高景气 国内厂商有机会替代吗?

4月21日,中国台湾地区的MCU大厂盛群发布通知称即日起暂停2022年订单,初步预计5月中旬前恢复接单。

随着AIoT、汽车电子的持续火热,MCU作为不可或缺的零部件迎来了高速增长期。自去年3月以来,MCU产品报价持续上涨。全球知名半导体市调机构IC Insight预计,2021年全球MCU市场规模有望达223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7%。

市调机构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MCU需求将达到438亿颗,市场规模达1500亿元人民币。然而,该市场仍由恩智浦、瑞萨、瑞萨电子、Microchip、英飞凌等国外厂商垄断,国内MCU厂商份额寥寥。

在当前MCU市场缺货行情持续的情况下,不少机构认为国产厂商迎来发展契机。

华泰证券研报表示,目前,虽然英飞凌、恩智浦工厂已于三月下旬着手复工,但由于此前因停工延迟交付的订单挤压,短期内供给吃紧或将延续。海外疫情出现反复、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下,供应链稳定的国内MCU厂商或迎来发展新机遇,重申推荐国产MCU标的中颖电子、芯海科技、兆易创新。

兴业证券认为,中颖电子是国内 MCU细分领域龙头,在小家电领域拥有高份额。基于该领域优势地位,公司又拓展了白色家电 MCU(尤其是向其中较为高端的变频MCU切入)、锂电池管理芯片和显示驱动芯片等产品。公司多年布局逐渐开花结果,多项业务齐发力驱动公司迎来快速增长。

来源: 同顺-深研所

举报/反馈
[ 新闻来源:百家号,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