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IDM晶圆厂布局及多晶圆采购策略
来源:万德丰 发布时间:2025-06-23 分享至微信
近期,中国海关总署调整了“集成电路”的原产地认定标准,改为以流片地为准。据相关报道,这一调整促使全球无晶圆厂(Fabless)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多元布局。以欧洲企业为例,意法半导体(ST)、恩智浦(NXP)和英飞凌等公司均加强了双供应链的投资。

意法半导体:双供应链策略助力本地化生产

ST在碳化硅(SiC)晶圆和STM32 MCU领域采用了双供应链策略。针对SiC晶圆,ST与中国三安光电在重庆合资设立了安意法半导体,规划年产能为48万片8英寸碳化硅晶圆,主要服务于车规级电控芯片市场。此外,ST与华虹合作,在中国代工40nm节点的STM32 MCU产品,进一步实现本地化生产。在氮化镓(GaN)领域,ST与英诺赛科签署了技术开发与制造协议,共同推进GaN功率技术的发展。

恩智浦:强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

NXP积极推进“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一方面与世界先进在新加坡建立合资企业VSMC,另一方面计划在中国建设新的供应链,将前端制造环节本地化。VSMC项目总投资约78亿美元,首座12英寸晶圆厂采用130nm至40nm技术,支持汽车、工业、消费电子等多领域需求。此外,NXP还计划与中国本地晶圆代工厂合作,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供应链布局。

英飞凌:加速商品级产品本地化

英飞凌在2025年6月正式发布了“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计划到2027年实现主要产品的本土化生产,涵盖微控制器、功率器件、传感器等产品。其下一代28nm TC4x产品将在中国完成前道与后道生产,以更好地满足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

美国IDM企业的灵活应对

德州仪器(TI)首席执行官Haviv Ilan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已构建高度灵活的供应链体系,能够优化生产路径以降低关税影响。例如,其嵌入式处理器部分由中国台湾代工厂生产,部分由美国工厂制造,以应对中美关税高企的挑战。

英特尔全球制造基地分布,图源:英特尔官网

SK海力士在全球四个城市有生产制造基地,图源:SK海力士官网

ST的前后道工厂布局,图源:ST
[ 新闻来源:万德丰,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