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32位RISC-V微处理器“无极”问世
来源:李智衍 发布时间:2025-04-03 分享至微信
据复旦大学消息,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这一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2日以《基于二维半导体的RISC-V 32比特微处理器》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

图源:复旦大学

这项研究突破了二维半导体电子学的工程化瓶颈,首次实现5900个晶体管的集成度,标志着我国在新一代芯片材料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据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介绍,二维材料(如二硫化钼MoS2)与传统硅晶圆不同,需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生长,存在材料缺陷和不均匀性问题。然而,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工艺,使反相器良率达到99.77%,并实现单级高增益和关态超低漏电性能。

在此之前,国际上二维半导体数字电路的最高集成度仅为115个晶体管,由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团队于2017年实现。复旦团队经过五年攻关,成功将芯片从阵列级或单管级提升至系统级集成,显著推动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

据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微电子学院直博生敖明睿介绍,团队制造了900个反向器阵列,每个阵列包含30×30个反向器。测试结果显示,898个反向器逻辑功能完好,性能指标领先同类研究。此外,该芯片采用开源简化指令集计算架构(RISC-V),由微电子学院研究员韩军负责架构设计。韩军表示,RISC-V架构具有全球技术标准兼容性,可自主构建用户生态,避免受制于国外厂商的专利限制。

在工艺方面,团队开发的二维半导体集成工艺中,70%左右的工序可直接沿用现有硅基产线成熟技术,同时构建了包含20余项工艺发明专利的自主技术体系,为产业化奠定基础。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提升芯片集成度,探索物联网、边缘算力、AI推理等前沿计算场景的应用潜力。周鹏指出,二维半导体芯片在实时信号处理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 新闻来源:李智衍,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