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发固态深紫外光激光,或助力半导体曝光技术革新
来源:李智衍 发布时间:6 天前
分享至微信

据Tom's Hardware引述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SPIE)报告称,中科院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固态深紫外光(DUV)激光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下产生193纳米波长光源,与当前半导体曝光技术所采用的关键光源波长一致。尽管该技术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但其潜在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目前,全球主要的DUV曝光设备制造商如ASML、Canon和Nikon,均采用氟化氩(ArF)准分子激光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氩(Ar)和氟(F)气体混合物在高压电场下生成不稳定分子,释放出193纳米波长的光子。这些光子以短脉冲、高能量形式发射,输出功率可达100 W~120 W,频率在8 kHz~9 kHz之间,最终通过光学系统调整后用于曝光机设备。
相比之下,中科院的固态DUV激光技术完全基于固态设计。其核心由自制的Yb:YAG晶体放大器生成1,030纳米激光,并通过两条不同的光学路径进行波长转换。一种路径采用四次谐波转换(FHG),将1,030纳米激光转换为258纳米,输出功率为1.2 W;另一种路径利用光学参数放大(OPA)技术,将1,030纳米转换为1,553纳米,输出功率为700 mW。
最终,这两束激光(258纳米和1,553纳米)通过串级硼酸锂(LBO)晶体混合,生成193纳米波长的激光光束。其平均功率为70 mW,频率为6 kHz,线宽低于880 MHz,光谱纯度与现有商用准分子激光系统相当。
尽管中科院的技术在光谱纯度上已接近商用标准,但其输出功率和频率仍远低于现有技术。例如,ASML的ArF准分子激光技术输出功率可达100 W以上,频率超过9 kHz,而中科院的固态DUV激光仅分别达到70 mW和6 kHz,尚无法满足高产能晶圆制造需求。
分析认为,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仍需依赖多代研发与工程突破,但其潜力不容忽视。
[ 新闻来源:李智衍,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李智衍
开创IC领域,共创美好未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中科院全固态DUV光源技术突破!
4 天前
ServiceNow并购Moveworks,加速AI技术革新
2025-03-12
三星布局玻璃中介层与玻璃基板材料,力推半导体技术革新
2025-03-12
中科院多个研究所接入阿里通义千问
2 天前
热门搜索
美国实体清单新增54家中企
苹果拟推带微型摄像头AirPods
江波龙拟赴港上市
华为
台积电
中芯国际
联发科
高通
英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