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Apple Vision Pro引来市场高度关注,但不仅有消息传出,因这款混合实境(MR)装置设计复杂而导致生产困难,苹果(Apple)已大幅下调其首年产量目标,甚至传出后续计划推出的亲民版产品,也因此延后,更不用提此前就已被传无限期延后的增实境(AR)装置。
虽然苹果CEOTim Cook在发表Vision Pro时强调,将积极推进所谓的「空间运算」(spatial computing)技术,且于日前收购了AR装置制造新创公司Mira,但碍于产品设计与技术突破遇瓶颈,苹果AR装置新品已确定搁置。据介绍,Mira主要为美国军方和企业客户生产定制化AR装置,如可显示擡头说明等内容的Prism Pro。苹果则表示,公司有时会收购一些中小型科技公司,但很多时候并无特定目的或计划。
而在Meta Platform部分,随着元宇宙项目负责部门Reality Labs亏损持续扩大,加上人工智能(AI)近来成为显学,特别是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大型语言模型(LLM),公司发展重心恐将由延展实境(XR)转向AI,进而压缩到AR装置的发展计划。
MetaCEOMark Zuckerberg强调,未来AI将对公司旗下所有应用和服务带来冲击,可提升数10亿用户体验、改善与企业的客服对话,并已在改善Reels短视讯功能选播适当视讯内容初见成效,因此将扩大在AI技术方面的投资。
因此,尽管该公司于2023年3月发布未来4年硬件发展蓝图,但随着市场发展趋势变化、技术突破等挑战,仍可能会出现变量。根据Meta规划,将在2024年推出一款平价版消费端虚拟实境(VR)装置,代号为Ventura。另外,有消息传内部已开发8年之久、首款面相消费端,代号为Artemis的AR眼镜产品,因显示面板供应商Plessey在Micro LED显示技术上无法符合要求,而将改采较旧技术的矽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LCoS)技术,致使新品最快也要等到2027年才问世。
不过,有消息传出,Meta已与AR装置开发商Magic Leap就知识产权授权和制造协议展开协商,尽管消息人士透露,双方不会共同开发硬件装置,但这或许也某种程度意谓着,Meta本身在AR关键技术开发上可能遇到瓶颈,因此需要透过Magic Leap的专利技术来做突破。由此推估,在历经8年开发,甚至还要再4年时间才可能发布,且同时需要外部技术支持,相信Meta在AR装置开发上并不顺遂,哪天宣告无限期延后,甚至终止计划,都不算是太意外。
此外,做为制慧眼镜(smart glasses)始祖之一的Google,原传出旗下一项名为「Project Iris」的AR眼镜专案项目,旨在赶超传闻中积极开发类似产品的苹果和Meta Platform,却意外于2023年6月传出项目已经告吹。
事实上,Google终止Project Iris也不意外,毕竟过去数个月来便陆续传出进展不顺、挑战重重,特别是公司高层对于项目发展策略频繁变动,致使原Google AR/VR项目负责人Clay Bayor于2023年2月离职,原本AR团队成员也被分拆转移至平台和生态系统(Platforms & Ecosystems)部门以及装置和服务(Devices & Services)部门。
而日前XR操作系统开发负责人Mark Lucovsky也宣告离开Google,并在Twitter推文中指出,AR领导层变动以及Google无法保障承诺和愿景,是促成他做此决定的关键,似乎也暗示Google内部在XR领域发展策略上有严重分歧。
Google于2023年3月宣布停售自2013年发表的智能眼镜Google Glass Enterprise产品;市场原本预期该公司于2022年I/O大会中展示可实时翻译、语音转文字的智能眼镜概念原型,会是接力Google Glass、首款AR眼镜的雏型,但如今随着Project Iris终止,或许也宣告该产品将不会问世。
AR装置该如何避免重蹈Google Glass覆辙?
随着Google Glass成为历史,市场也担心未来无论是智能眼镜或是AR装置是否会重蹈覆辙。为此,Slash Gear分析认为,Google Glass之所以失败,不出三大因素。
第一,应该要明确定义装置市场。目前的XR装置市场,基本可分为VR、AR以及整合前两者功能的MR;而Google Glass在10年前推出时,外界尚未建立起相关概念,也不清楚到底有何用途,究竟是否归类为AR。一直到近年各类技术陆续突破、新产品问世,外界才逐渐厘清个别不同技术。
第二,只能说当年Google Glass过于前卫,不过当时人们还未能接受可能随时被别人拍摄的心理准备。在Vision Pro展示中,苹果特别演示了一名父亲如何透过Vision Pro镜头功能来记录儿子的生日;但相同的功能,Google Glass当年就有了,只不过当年智能手机还未如今普及,民众也不习惯有人随时拿着手机拍照,更遑论有人戴着明显看到有镜头的眼镜对着自己。
因此,在Google Glass推出后,有不少开发人员或是科技玩家、部落客等,戴着装置出外测试功能,却与民众发生冲突的事件,甚至后来还引发了官员是否立法限制这类装置的讨论,也成为了Google Glass在消费市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一大关键。
第三,则是Google并未替其装置定义出市场。Google Glass最初推出为Explorer Edition,旨在提供开发人员协助产品找到发展方向,因当时内部对于应用场景仍相对模糊,但市场主要开发商对于非消费端产品的开发意愿也不高。
相较之下,苹果的Vision Pro将其定位为多媒体平台,不仅可在家用、也可外出用,并已与迪士尼(Disney)等大品牌合作,为其平台提供丰富内容库。
微软HoloLens舍消费择企业 为AR找出路
有了Google Glass前车之监,微软(Microsoft)于2016年推出首代HoloLens,算是真正的AR装置,直接将数码物体重叠在真实物件上,主要基于旗下Xbox Kinect的体感侦测技术。尽管体积庞大也不太舒服,但整体功能和性能却是远优于Google Glass,且微软也更清楚未来发展方向。
至少微软很快地便发现这不是面向一般大众市场的产品,不仅因其高达3,500美元的售价,同时也缺乏消费应用场景与内容。因此,微软决定将目标锁定在企业端市场,特别是在工业应用、新进人员培训、线上协作、医疗照护等。
除了微软外,上述的Magic Leap也选择了同一途径,旗下一、二代Magic Leap装置同样在不久后就宣布专注于企业市场,放弃了应用前景不明的消费端市场。
相较之下,虽Meta收购Oculus后,旗下Quest产品仍着重于VR技术,且多应用于娱乐、教育等场域。不过该公司在2022年10月发表的Quest Pro,则首次导入MR技术,借由内外部镜头,不仅可将外部环境摄入内部显示器,同时也将使用者脸部投射在外部显示器上,让使用场域不再受限于特定空间内,而是开拓更多应用案例。
不过,市场对于Quest Pro的评价却相当一般,除了售价仍偏高的1,500美元(后已降价至1,000美元),其电池续航力不够理想、软件应用不够力,都成为诟病。而根据Meta硬件产品发展蓝图来看,至少未来几年内高端VR装置都不会有更新。
研究机构IDC日前发布报告指出,2023年第1季,全球AR/VR头戴式装置市场年减54.4%,除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在、通膨居高不下,也因预期新一代装置即将发表(包括苹果Vision Pro在内),整体出货相对低迷。其中,VR装置仍占绝大多数,占比达96.2%;AR装置则仅3.8%,但却比2022年第1季成长了26%。展望到2027年时,AR装置出货量将由2023年的47万台增至641万台规模。
为何市场更看好苹果未来AR发展?
苹果发表的Vision Pro,虽不是期待的AR装置,但其MR功能已某种程度朝AR应用迈出大步。相较于上述其他各家产品,虽不似Google Glass般轻巧,但在配戴舒适度、体积大小、重量等,都优于HoloLens、Quest等系列产品,且性能也有过之无不及(采M2、R1双芯片),不过其最大缺点是采外接电池设计。
相较于Google往往在产品初显失败时就撒手,苹果则相对更为坚持,例如iPod、iPhone等开始之初都不是特别受欢迎,但随着时间推移,都成为公司重要营收核心,甚至市场指标产品。
如今,随着微软、Magic Leap专注于企业市场,Google确定砍掉Project Iris和Google Glass等项目,如今堪称苹果对手的,基本就是Meta。尽管Meta在XR领域算是比苹果先起跑不少,但Zuckerberg坚持的元宇宙愿景,正逐渐失去市场和消费者信心,也让苹果在竞赛上有望迎头赶上。
分析也认为,目前全透明镜片的显示技术尚需时日来突破,至少就传统显示器的标准来看是如此。Vision Pro般的MR显示技术,就目前来看是较可行解决方案。
对苹果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建置起丰富的应用、内容库,并思考未来潜在使用案例和应用场景,待未来显示技术突破,再完整硬件在内的生态系统即可。
一旦AR领域能够建置起完整、完善生态系统,相信可进一步取代包括电脑、智能手机等诸多功能,甚至成为未来移动运算主流,且提供更沉浸、数码化和虚拟现实交替的应用场景。不过,预期这还需要些时日来实现,无论是苹果或是其他业者。
可观察的是,在智能手机生态系统,是由苹果和Google二分天下,未来在AR生态系统,是否将由苹果和Meta争雄,也不排除未来几年内将有更多创新的硬件产品、更多元应用场景和竞争对手出现。
责任编辑:王桢莹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