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中国厂商被踢!
来源:芯榜+ 发布时间:2023-05-25 分享至微信

“去中国化”已经开始了?苹果公布2022财年供应商名单:中国大陆企业5进8出,厂商数量逐年下降

苹果公布2022会计年度供应链最新名单,也就是2021年第四季至2022 年第三季。其中中国大陆的供应商5进8出,新增厂商包含舜宇光学、珠海冠宇、泰嘉股份等,剔除则有天马微电子、正和集团与深蓝材料等。

中国台湾地区的供应商5进4出,联咏、华邦电首度进入名单中,瑞仪、致伸则重回名单。白金科技也是今年加入的台厂,遭剔除的则有奇鋐、英业达、景硕,而键盘MTS(薄膜触控开关)大厂科嘉- KY 去年才被纳入供应链,今年已榜上无名。

日本供应商4进3 出,新增日本制铁、胜美达等,能源集团ENEOS 换为旗下JX 金属。

韩国供应商此次没有异动。美国供应商,盛禧奥(Trinseo)在去年被移除后今年重回名单之中,还增加科慕,II-VI则换为子公司Coherent Corporation。

中国大陆供应商2021年七进六出、2022年五进八出

苹果2021 会计年度供应链名单,中国大陆供应商七进六出,新增北京中科三环、水晶光电、国泰达鸣、乾德电子、闻泰科技、江苏康瑞新材料、包头英斯特稀磁新材料等七家厂商;被移出名单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金箭印刷、金龙机电、中石科技、欧菲光、深圳新纶科技、苏州胜利精密、苏州鑫捷顺五金机电等厂商。

中国台湾供应商新加入的名单有台表科技、科嘉-KY,以及未上市金属锻造暨粉末冶金厂台耀科技;而遭剔除出名单中国台湾企业则是双鸿、康控-KY、良维、致伸科技、瑞仪。

日本供应商新加入苹果供应链的则有日本轻金属、能源集团ENEOS。

韩国供应链新加入了芯片设计厂商LXSemicon(希领半导体)。

美国供应链PowerIntegrations、LatticeSemiconductor(莱迪思半导体)新加入,美信、盛禧奥则遭剔除。

大陆厂商数量逐年下降

对比2021年,2022年的苹果新供应链名单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对中国大陆厂商的筛选更加严格,数量也是逐年下降。

其中,舜宇光学顺利进入苹果供应链,为新iPhone手机的后置摄像头提供镜头,但份额占比较小。此前iPhone手机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由中国台湾企业大立光提供。舜宇光学在国内已经成为了小米、华为、OPPO、vivo等智能手机厂商的主要供应商,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中国台湾大立光的主要竞争对手。

此外,苹果公司的十几家大陆供应商已获得在印度扩厂的初步许可,AirPods及iPhone组装商立讯精密、舜宇光学子公司均在获批的公司之列。尽管印度企业塔塔集团(TataGroup)等已向苹果提供零部件,但整体而言,印度仍缺乏足够多的本土电子零部件配套厂商。印度也能借此扩张印度本土电子产业发展的多样性目标。

对供应链极强的控制力

从千亿美元市值到万亿美元,再到今年年内直逼三万亿美元大关,苹果公司的价值有目共睹。而库克“一手带大”的苹果供应链,已经成为支撑起这座万亿帝国基石般的存在。

今天,业内之所以这样关注果链,也是因为其半数以上的生产基地都在中国,果链的兴衰,牵动着无数供应链企业的心弦。

华为、OPPO、vivo、小米都有自己的手机工厂,而苹果却要纯粹依赖富士康、和硕、纬创、立讯精密来给组装自己的iPhone手机。

苹果的“组装味”似乎还要更胜一筹?但当我们深入果链,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表面看上去这样简单。

一句话总结,别人的供应链,往往真是“别人的”,苹果的供应链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己家的”。

苹果喜欢把最重要的东西都攥在自己手里,哪怕外包出去了,但绳子还是要自己牵着。苹果对于供应链的把控,有着自己独到的一套玩法。

首先,想拿到果链的入场券,你就必须要做到行业的TOP5以内,因为苹果只对行业前五的玩家感兴趣。一旦苹果看上了一家厂商,他们就会派出专门的团队到厂商的工厂进行考察。

其次,苹果非常重视的一件事就是厂商的数字化、信息化生产能力,这一方面也是便于苹果从远在大洋彼岸的总部直接获取产线的实时信息并对生产进行控制。

对于数字化生产所用到的各种操作系统、软件,苹果都会进行指定,并且这种指定还是强制性的。

业内曾有公开报道描述了苹果声学组件供应商瑞声科技产线上的一角:产线上所有控制软件和电脑都是苹果的,瑞声科技的产线负责人经常会收到苹果的邮件,被告知产线哪里出了问题,然后苹果会给他开放权限,让他去现场检查。

形象的来说,苹果这套玩法像极了如今的“远程办公”,苹果管理者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动动手指,上万公里外的生产线就会根据他的要求做出调整。

除了操作系统、软件,产线上重要的生产设备,往往也是由苹果投资购买并免费提供的,这种“免费”对于初入果链的供应商来说是有极大诱惑力的,因为他们省去了前期的巨额投入并规避了折旧风险。

但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了苹果这条船,再想下去,可就难了。由于从设备、系统再到软件都是苹果的,厂商最后往往就会逐渐成为苹果的“独家供应商”,专门为苹果开发新的工艺和技术,最后,自己早已成为苹果的“专属资产”。

为了进一步强化供应商为自己“打工”的积极性,苹果每个季度还会组织打分、排名,排名靠后的厂商,后续分到的订单就会减少。

供应商们因苹果而赚到钱,苹果又不断迭代新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供应商们就需要大力投入研发,达到苹果的要求,提高评分、排名,争取更多的订单,煞有一副争当“好学生”的态势。

做到这里,苹果还是不放心,怎么办?那就派人驻场。苹果有着庞大的工程师队伍,根据公开报道,早在十年前左右,富士康最大的苹果工厂的驻场工程师就已经接近5000人。

这些工程师每天都会到产线上了解情况,与产线负责人沟通,他们一旦发现一件不合格的产品,就会叫停整个产线,然后沟通、确认、整改。

苹果工程师会要求供应商在12小时内找到原因并给出解释,因此很多时候供应商都要加班加点、甚至连夜解决问题。

据了解,在中国大陆大工厂中,苹果驻场工程师大都是30岁以上的中国人,工作压力非常大,流动性很强。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苹果这种严苛的把控之下,供应商们可以说走的如履薄冰,那为何产业中还是有各路企业争先恐后、挤破脑袋也想跻身果链呢?

表面上,苹果对于供应链的把控十分严苛,但实际上,这种“军事化”管理带来的积极效益是远大于给厂商们造成的压力的。

比如苹果为供应商采买设备,将资金流前置,为供应商减小了很多资金上的压力,据报道,苹果会给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代工厂购买70-80%的生产设备,而小一些的代工厂,苹果会自费购买50%左右。

其次,对于供应商自己来说,苹果既然是一位严师,他们必然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技术、工艺水平,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掌握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一套“方法”。

虽然设备只能给苹果用,但生产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却是内化在了厂商自己的每一位工程师和产线工人心中。

除此之外,几乎没人可以比苹果提供更大的“确定性”,以及稳定性。由于苹果每年的iPhone新品款式一般只有3到4个,并且销量稳定、发布日期也有着明确的节奏,供应商们就可以将心思全部放在产品上,而不用担心明年是否还有饭吃。

文章部分来源:智东西,国际电子商情


推荐关注:



推荐关注:




[ 新闻来源:芯榜+,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