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M大厂领头羊效应 台系类比IC转移12英寸脚步加快
来源:DIGITIMES 发布时间:2022-09-20 分享至微信

IDM大厂带头效应,台系类比IC业者转移12吋脚步加快。 法新社


对于中小型类比IC业者来说,12吋晶圆的高成本一直是难以跨越的门槛,随着国际IDM大厂新开出产能皆以12吋为主,近期有愈来愈多台系类比IC设计指出,考量到要继续往更高技术的产品发展,采用8吋晶圆的成本效益已不再有优势,12吋相关新品正在积极开发中。


目前中国台湾IC设计包括电源管理、声学、感测器、触控等类比IC相关业者,皆强调短期内8吋仍然会是主力产能,尤其电源管理IC(PMIC)领域,多数还是投片8吋晶圆,但往12吋移动的计画都已开始设定,陆续取得技术及业务成果,2023年有机会看到更多类比IC业者启动新品量产。


考量到12吋晶圆近期有所松动,2021年领先大厂联发科、高通(Qualcomm)等业者,为解决PMIC缺货问题包下大量12吋产能,在2023年后会逐步趋缓,中小业者有更多空间可以发展高阶产品,加上整体晶圆价格中长期有望向下修正,往12吋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遥不可及。


事实上,从德州仪器(TI)确定大举扩产12吋晶圆厂之后,外界对于无晶圆厂类比IC业者是否准备大举投入12吋技术,都抱持高度好奇,尤其先前PMIC和大尺寸驱动IC(DDI)挤爆全球8吋产能,部分规模较小的类比IC产品2021年订单都拖到2022年才完成交货,以投入12吋寻求更多产能支援,算是符合逻辑的选项。


但12吋产能成本较高,是让类比IC业者却步的主因,尤其不少厂商现有产品线并不需要用到更高阶的制程节点,与能开出天价的国际级大厂争夺产能并不划算。不过,随着整体市况改变,业者态度也慢慢有所变化,台系业者面临到中国业者追赶,及领先IDM大厂的带头效应,势必得要往更高规格的市场发展,才能掌握下一波成长动能。


相关业者提到,其实要往伺服器、通讯甚至工规、车规等应用发展,产品整合度和技术都要提升,必须采用更高的制程节点来解决问题,而高单价和长期稳定需求等特点,也让业者对于采用12吋晶圆更加安心。


诚然,IDM大厂确实有其示范效应,熟悉类比IC市场人士指出,虽然IDM凭借本身一条龙及大量生产等特色,来规避掉12吋高额成本问题,但站在后进业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直想用便宜的8吋晶圆来维持获利,那在别说是追上IDM大厂,就连捡别人剩下的业务都捡不到,对于长期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 新闻来源:DIGITIMES,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