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发布,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附全文)
来源:半导体产业网 发布时间:2018-01-02 分享至微信
半导体产业网讯 7月6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提出,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创新生态,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附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壮大实体经济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决定实施本三年行动。
附全文: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壮大实体经济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决定实施本三年行动。
一、发展优势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趋势下,在国家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云南产业发展具有五大突出优势。
——产业基础更加夯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产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业撑起全省经济总量半壁江山,工业结构转变为烟草和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双驱动,绿色铝、硅光伏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滇中引水工程全线开工,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行,为云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要素优势更加突出。云南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是享誉国内外的“有色金属王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规模持续扩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富集的劳动力,为云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障。
——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推动各类要素在云南高效流动、交汇循环,将有力支撑云南加快形成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生态优势更加明显。云南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二,好山好水好空气造就了云南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绿色已成为云南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和重要竞争力,世界10大水电站4个在云南,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85%,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有利于充分彰显云南绿色低碳优势,助推云南促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拓展云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空间。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云南有着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厚重历史,自强不息、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热情好客、重商厚商的人文特征,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大抓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快提升,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对西部地区、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都为云南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产业强省与企业兴省、就业稳省,把市场主体培引作为重中之重,树牢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理念,以低碳化、集群化、数字化、高端化为方向,以重点园区为载体,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聚焦重点产业招大引强,着力做深做精做特做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努力在产业强省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强省富民的根本抓手。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提升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为企业入滇投资兴业提供优质服务,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发挥优势,融入全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国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动成为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创新引领,人才支撑。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制度供给,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创新生态,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绿色低碳,集约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高起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土地、水资源等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数字赋能,提质增效。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立足各州(市)资源、区位、产业特色,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开放平台,促进要素合理配置,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功能布局合理、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三)总体目标
到2024年,全省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优势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支撑产业强省建设的作用持续增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烟草、绿色能源、文旅康养、现代物流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优势持续巩固,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出口导向型产业等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产业发展的平台功能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向重点产业园区集聚趋势日渐明显,初步形成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错位发展、链条完备的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明显提升,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突破,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显著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各类市场主体较快增长,龙头企业、“链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产品质量持续改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企业品牌创新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批优质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上取得积极成效,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实现突破。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扎实推进,一批企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三、重点产业
(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1、发展方向。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以绿色生态为引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聚焦“1+10+3”(“1”:粮食;“10”: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含奶业)、生猪、乡村旅游;“3”:烟草、甘蔗和天然橡胶)重点领域,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云南向现代农业强省迈进。
2、三年目标。到2024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1930万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87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3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9万亿元,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附加值、品牌影响力、持续创新力显著增强。
3、重点任务
(1)打造“绿色云品”。发挥云南光、热、水、土、气候等生态和资源优势,在生产、加工、流通全流程实现绿色生态转型,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以“九湖”和“两江”流域为重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绿色种养循环、土壤污染防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制定完善重点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绿色发展,确保农业绿色有机高质量发展。持续抓好绿色有机认证和奖补,力争到2024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认证数量达到8000个以上。
(2)做特“优势精品”。发挥比较优势,挖掘特色产品,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品牌。培育优质奶牛种群,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打造奶源生产大县,持续扩大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绿色、有机乳品,塑造优质民族乳业品牌。提高精制茶比重,规范名山茶管理,加强产地溯源管理,实施“消费者信赖行动”,持续扩大“云茶”市场影响力。加快高端花卉商业化育种,提升品质和品牌,稳固“云花”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行业“定价权”。提升精品咖啡比重,建设全球重要的精品咖啡生产基地,构建集种植、加工、交易、研发、培训、旅游等为一体的咖啡全产业链。加快培育蓝莓、树莓等小浆果,早熟葡萄、冰糖橙、软籽石榴、晚熟芒果等优质果种,打造全国中高端水果“一流产区”。延伸核桃等坚果产业链,开发油脂、乳品、果仁等精深加工食品。加快野生食用菌提质增效,发展有机生态特色栽培食用菌,推进“云菌”品牌建设。培育优质蔬菜品种,推进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广小包装净菜,建设国家重要的“菜篮子”保供基地。
(3)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科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组织形式、人才、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构建“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引导、服务、保护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招引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统筹发展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加快从“卖原料”转变为“卖产品”。做精乡村休闲旅游,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发展创意农业、康养农业、体验农业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物流通道,健全产销衔接、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农产品供应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力争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500亿元。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支持合作农产品返销进口。
(4)建立健全富农惠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完善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指引,引导各方合理确定利益分享及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引导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就业带动、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对农民利益分享占比高、投资强度大、土地产出率高的企业给予奖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盘活整合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性资产。支持农户自愿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共同发展、增加收入。持续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二)绿色铝谷
1、发展方向。以轻量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延链补链强链为路径,打造绿色低碳、集聚集约、链条高端、创新引领、竞争力强的绿色铝产业集群,推动形成价值链趋向高端、产品链趋向终端、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一流高端铝产业体系。
2、三年目标。到2024年,全省铝合金化率达到90%左右,率先打造形成2—3个绿色低碳高端铝产业园区,绿色铝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左右,成为国家重要的铝产业基地。
3、重点任务
(1)重点推动铝精深加工发展。严格执行电解铝总量控制要求,严控电解铝产能规模。瞄准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生态主导作用,带动铝合金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应用等领域优势企业集群落地、集约发展。重点聚焦建筑结构、交通轻量化、包装容器、电力电子、耐用消费品等领域,加快发展高强度建筑铝型材、建筑模板系统、汽车及轨道车辆等交通轻量化车体型材、铝合金轮毂、航空航天用铝材、包装用铝板带箔、光伏型材、新能源动力电池箔、铝制家具等产品。鼓励铝加工企业与电解铝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培育壮大“链主”企业,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链条完整的现代企业组织体系。鼓励绿色铝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产业链合作,招引重点铝加工企业、配套企业和研发、基金、人才、工业互联网等关键节点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绿色铝产业链发展。
(2)着力打造世界级绿色铝产业园区。以文山州、红河州为重点,以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绿色低碳、产品高端为方向,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绿色铝产业园区。推动文山州加快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把推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建设建筑及工业铝型材、交通运输用铝材、电力电子用铝、包装用铝、高端铝基新材料、铝制家具等项目,到2024年,绿色铝创新产业园成为国内铝产业集群发展标杆。推动红河州加快推进泸西电解铝项目建设,把发展铝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建设轻量化铝挤压材及结构件、光伏及全铝家具铝型材、市政建设用铝型材、高性能泡沫铝构件、高端装备铝部件等项目,到2024年,力争电解铝产能全部建成,同步实现铝深加工配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成为国内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
(3)加快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营造产学研用一体的绿色铝协同创新生态,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绿色铝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绿色铝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围绕原铝低碳冶炼创新技术,铝电解槽余热回收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等,加强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支持铝合金材料生产、应用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围绕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铝基新材料、铝精深加工产品等方面协同攻关。围绕铝冶炼、铝材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向,策划绿色铝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强绿色铝标准技术体系建设,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支持铝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光伏之都
1、发展方向。以高端化、集聚化、绿色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巩固提升主导环节优势,着力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形成绿色低碳、集聚集约、链条完备、创新引领、竞争力强的国内一流、世界领先光伏产业集群。
2、三年目标。到2024年,全省光伏产业链加快向终端延伸,力争高效电池片产能达100GW/年以上、高效组件20GW/年以上。
3、重点任务
(1)重点支持电池片环节加快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扩大在滇产能,培育具备垂直一体化能力的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延伸和做强电池片,依托单晶硅片规模优势加快电池片环节发展,促进单晶硅片就地消纳。鼓励引进高转换效率、大尺寸、双面PERC电池项目,探索引进技术成熟度较高的TOPCon电池、HJT电池项目,完善铝浆、银浆等配套产业,提高电池片环节竞争力。结合光伏发电资源和周边区域市场有序发展组件环节。
(2)加快建设重点光伏产业园区。将曲靖市打造成为全省光伏产业核心区,发挥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曲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伏产业协同发展,巩固提升单晶硅棒(片)环节优势,补齐光伏下游及配套产业短板,加快形成并扩大电池片和组件产能规模,持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省内其他光伏产业园区协同联动发展。
(3)推动绿色低碳和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绿色战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化资源高效高质回收利用。鼓励光伏龙头企业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光伏龙头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至云南或在云南建立研发分中心,支持光伏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光伏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建创新研发平台,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强化技术攻关应用。
(四)先进制造业
1、发展方向。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聚焦重点行业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强化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创新,培育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2、三年目标。到2024年,全省先进制造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中高端产品和技术装备供给能力逐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更多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3、重点任务
(1)大力发展磷化工精深加工。实施“稳肥增化”,稳定主要肥料产品的产量,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升级,发展高端水溶肥、特种功能性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肥料产品复合化率和细分市场差异化供给能力。培育巩固云南“矿化一体、湿热并举”协同优势,打造磷矿-黄磷-磷酸-精细磷酸盐及磷化物全产业链。依托现有黄磷产能,发展热法黄磷深加工,重点开发磷系阻燃剂、磷系电子化学品、磷系功能材料、高纯次磷酸盐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构建黄磷后加工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云南在湿法净化磷酸技术方面的优势,做强做精磷酸钙盐、钠盐、钾盐,发展工业级、食品级、牙膏级、医药级磷酸盐产业链。发挥省内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磷化工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实现耦合共生,以安宁产业园区、晋宁工业园区、海口工业园区、华宁工业园区、会泽产业园区等为重点,打造低碳循环化的磷化工产业集群。到2024年,力争磷化工产值达到700亿元左右。
(2)加快构建硅化工产业链。依托云南在工业硅、磷化工、氯碱化工等方面的产业基础,不断延伸从基础原材料、有机硅单体、中间体到各类下游产品的硅化工全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有机硅单体,积极引进有机硅下游生产企业,围绕建筑材料、电子电器、消费品制造、医疗器械等行业应用需求,延伸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等下游产品,拓展有机氟硅材料、超高分子聚合物、粘合剂、密封剂、防护涂料、绝缘浸渍漆等产品。以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打造硅化工产业集群。到2024年,力争全省形成80万吨有机硅单体产能布局,硅化工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左右。
(3)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将昆明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示范基地,提升云南装备制造业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力。依托全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原型变压器、节能电机、智能开关成套设备、风电装备等研发生产,做大电力装备产业。聚焦数控机床补链强链,积极引进和培育主轴、丝杆以及传动系统等数控机床产业链核心功能部件配套企业,加快数控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中高端数控镗铣床、数控卧式车床、光机和精密中小件等优势产品提质增效。支持自动化物流装备、铁路养护装备、农机装备、内燃机等特色领域的省内优势企业,全方位提高研发、生产、技术、服务水平,拓展南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打造“产品+运营+服务”一体化模式,提升市场占有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装备制造的需求,加快培育壮大电子设备、节能环保等装备制造业。到2024年,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左右。
(五)绿色能源产业
1、发展方向。以能源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电源布局,提升绿色能源安全可持续保障能力,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2、三年目标。到2024年,能源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5.6%左右,绿色能源装机达到1.2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2%以上,绿色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3、重点任务
(1)打造清洁能源基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国家水电基地建设,巩固水电开发利用优势,推动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托巴水电站按时投产,推进旭龙水电站开工建设,加快开展奔子栏、古水水电站前期工作,研究推进梯级水电扩机,提高水电调节能力和保障能力。全力推进新能源发展,建立省级统一管理的新能源重点项目库,强化统筹管理,分层分级开展资源市场化配置,做好林地、土地、生态环保、接入消纳等要素保障,加快新能源开发和配套接网工程建设。到2024年,力争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基地初具规模。
(2)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建设匹配产业发展、适应风光接入的开放互联主干网,开展智慧电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配置西电东送电力资源,推进区域电力枢纽建设。加强系统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动480万千瓦火电装机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发挥煤电机组托底保障及调峰备用作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积极发展储能产业,按照“能核尽核、能开尽开”原则,加快推动条件成熟抽水蓄能项目核准开工建设。加快新型储能发展,开展储能材料研发,推动新建新能源电源配套建设适当规模的电化学储能,支持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发展,鼓励采用共享式配建储能项目,推进以电化学等新型储能为主的产业链加快发展。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加快省内页岩气开发利用,支撑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页岩气产区管道与省内干支线管道联网,依托中缅天然气管道和昭通页岩气开发,适时规划建设燃气发电项目,丰富电力供应和调峰调频能力。
(六)烟草产业
1、发展方向。全产业链重塑云南烟草产业新优势,建好烟草原料“第一车间”,提升优质烟叶和云产卷烟地位,推动云产卷烟结构调整和品牌升级,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2、三年目标。云南卷烟品牌结构上移、形象升级、竞争力整体跃升。
3、重点任务
(1)巩固烟草“第一车间”核心优势。推进“951”(核心烟区900万亩、重点烟区500万亩、普通烟区100万亩)核心烟区建设工程,建立核心烟区稳定发展和烟农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推动烟叶生产技术绿色化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特色优质烟叶品牌。建设“烟叶+”烟区产业综合体,提升烟田高效利用水平。推广“公司+合作社+烟农”等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推进种植规模化、烟农职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机械化。继续推进“2260”〔选择20个县(市、区),种植烤烟20万亩以上,提供60万担以上高端特色优质烟叶〕高端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布局K326、KRK26、NC系列等特色品种,力争烟叶调拨计划满足云南卷烟品牌发展需要。
(2)系统增强卷烟品牌竞争力。科学把握卷烟消费趋势和规律,围绕消费需求开展精益研发,创新加工工艺、配方技术、包装设计,提高卷烟品质与消费需求的适配性。推动企业完善涵盖技术研发、物资采供、生产制造、市场反馈、质量检测与事故处理的质量管控标准体系,持续改善和提高卷烟品质,赋能卷烟品牌升级。构建以品牌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方式,聚焦高端突破,推动云南卷烟品牌结构优化、形象升级、价值提升。动态把握区域市场特点与消费差异,创新营销模式,实施精准营销,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
(3)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加快云南烟草商业科技研发中心、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等建设,构建联动融合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现代烟草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优质特色烟叶品种选育、新特烟叶原料规模化开发、卷烟降焦减害综合技术、卷烟加工工艺升级、新型烟草制品、烟草配套产品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核心技术自主掌控能力。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力度。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覆盖农工商政各领域的一体化协同应用体系。深化卷烟生产全过程数据采集集成,探索数字驱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七)新材料产业
1、发展方向。以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产业锻长板、关键技术攻关、优势企业引育、特色园区打造、服务平台建设、锂资源绿色开发利用六大行动,做精贵金属新材料,做大新能源电池材料,做实化工等新材料。
2、三年目标。到2024年,力争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实现新材料产业规模三倍增。
3、重点任务
(1)做精贵金属新材料。持续推进“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加快实施废汽车催化剂回收铂族金属项目,支持发展贵金属合金及复合材料、蒸镀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加快发展新一代国六催化剂、丙烷/环己烷脱氢铂催化剂、工业废水处理催化剂等产品。
(2)培育新能源电池材料。积极引导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生产企业集聚发展,有序提升负极材料、电池集流体等生产供应和配套能力,补齐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短板。支持引进铝塑膜、电池结构件、补锂剂等电池细分领域材(辅)料生产项目。加快滇中锂资源绿色开发利用。
(3)巩固提升锡基新材料。鼓励企业稳定提升全球锡矿资源采购及锡锭销售份额,加快发展锡基合金、锡焊料以及锡基电镀材料、锡基阻燃材料等新材料,鼓励锡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加快建设锡基新材料绿色循环产业基地。
(4)促进钛基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氯化法钛白粉、氯化法钛渣、转子级海绵钛智能制造等项目建设,鼓励开发多品种钛合金型号,重点发展高端钛合金锭、高品质大卷重宽幅钛带卷、低成本高强钛及钛合金(棒、管、丝及异型材)、高端海绵钛等新材料。
(5)做优光电子微电子材料。加快发展高纯锗单晶材料、光伏/光纤级锗材料、红外级锗材料等新材料,完善锗基材料产业体系。加快推进6英寸砷化镓单晶片,4英寸锑化镓单晶片,6英寸碳化硅单晶片,ITO靶材,半导体用高纯砷、铟及砷化锌等项目建设。
(6)引育做强化工等其他新材料。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液态金属、有机硅、橡胶等新材料产品。
(7)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围绕高纯金属、贵金属催化剂、第三代半导体及显示材料、集成电路材料等关键新材料技术,分类组织协同攻关,加快新材料研制、生产、验证及应用进程,高水平建成贵金属材料云南实验室。技术成熟度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纳入有关基础研究计划支持;技术成熟度处于小试、中试阶段的,纳入有关工程化产业化专项计划支持;技术成熟度处于产业化阶段的,加强产用衔接,加快应用产业化步伐。
(8)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滇中新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楚雄禄丰产业园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重点,引导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关联项目向园区集聚,打造稀贵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产业品牌。加强园区内部协同创新,形成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战略联盟,构建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建设若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八)生物医药产业
1、发展方向。以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建设生态为重点,支持资源挖掘、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打造基地、提升园区、培育产品、做优本土企业、招引领军企业、培养团队及打造平台,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支柱产业。
2、三年目标。到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600亿元,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产业生态逐步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3、重点任务
(1)推动三七等优势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以全产业链发展三七产业为示范,引领带动天麻、石斛等云南特色优势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引进和培育三七等产业链龙头企业,鼓励建基地、建市场、建园区、建平台、建渠道,构建以原料基地为基础、龙头企业为支撑、上中下游配套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完善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推广产地趁鲜加工,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建设有机、绿色、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中药材市场交易全流程可追溯,加快文山三七中药材国际交易中心数字化改造。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支持引进战略合作者,盘活闲置药品批文。鼓励龙头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市场规模,并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为基础研发中药新药。
(2)加快疫苗产业发展。加强新型疫苗研发,突破疫苗分子设计、多联多价设计、新型疫苗佐剂等关键技术,推进预防重大传染病、恶性肿瘤等领域新型疫苗研发,加快建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开放式研发体系。全力支持我省生物制品批签发实验室建设,以疫苗国际化供应为目标,提高批签发能力。支持新型疫苗研发生产、新冠mRNA疫苗及2价HPV疫苗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建设一批药用玻璃瓶、预灌封注射器等内包装材料、专用设备等产业链短板项目。支持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打造疫苗产业集群。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鼓励企业搭建贸易平台,推动疫苗“走出去”。重点做大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价HPV疫苗、新冠mRNA疫苗、4价流脑多糖结合疫苗、新冠灭活疫苗、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轮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组分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百白破+Hib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灭活Sabin株脊髓灰质炎四联疫苗、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重组多价诺如病毒疫苗、重组甲乙肝联合疫苗等产品。力争到2024年,疫苗产业全产业链经济总量达到500亿元。
(3)培育重点产品。以药品临床价值和健康产品使用价值为导向,重点支持云南白药系列、血塞通系列、骨伤愈合系列、灯盏花系列、美洲大蠊系列、龙血竭系列等中药产品发展及二次开发。支持发展血液制品,依法依规发展细胞制品。重点培育防治重大疾病、纳入突破性治疗程序等方面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发展治疗恶性肿瘤小分子IDH1抑制剂、盐酸阿糖胞苷缬氨酸酯、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罗沙司他、依托考昔、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重点培育天麻系列、石斛系列、黄精系列、螺旋藻系列健康产品和功效护肤品系列。建立重点跟踪机制及“面对面”对接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常态化咨询服务,解决产品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构建产业发展生态。打通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完整链条,集中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省内医药企业等优势资源,以新药发现、成药性评价、临床评价及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4个联合平台为核心,汇聚相关创新单元,形成创新合力。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手段,建立从药物创新到成果转化、市场化运作的完整体系,实现多单位协同、多学科交叉研发,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难题、创制重大新药,贯通创新链、资本链和产业链,打造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
(九)数字经济
1、发展方向。以数字赋能为导向,以场景应用为抓手,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重点数字经济园区,大幅提高数字经济占比,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引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2、三年目标。到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160亿元,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取得突破,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增强,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
3、重点任务
(1)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支持昆明、红河、大理等州(市),依托产业园区和优势企业,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智能终端制造、半导体材料和信创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数字产品服务业,充分利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支持企业开展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等数字产品的研发销售及售后服务。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与云南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重点行业数字应用示范,积极引进国内软件重点企业在云南设立特色软件园,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软件产品。推动数字要素驱动发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数字内容与媒体发展,围绕网络销售、生活服务、社交娱乐,打造一批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示范平台。
(2)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分中心落地云南。围绕高原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园区),促进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应用,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提升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深入实施5G应用“扬帆”云南行动计划,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5G智慧工厂试点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带动行业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引导和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立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鼓励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基于用户交互信息的大数据应用,发展质量控制与全产业链追溯、个性化定制、产品差异化创新、线上销售和服务等新模式,实现生产管控集成、柔性制造和敏捷服务。促进数字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智慧旅游、数字文创、数字商贸、智慧物流等。持续建设省级文旅大数据中心,建成集文旅综合性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开展智慧景区建设。推动传统商贸数字化转型,支持直播电商、虚拟产业园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商圈和数字化特色步行街。建设完善省级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重点物流园区智慧化改造,提高物流管理服务水平和供需匹配效率。
(3)培育数字经济园区。科学合理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支持各州(市)根据资源禀赋,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方向,持续推动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特色数字经济集聚区。重点打造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五华数字经济产业园、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滇中新区数字智造产业园、红河智能终端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引导数字经济企业向数字经济园区集聚。
(十)文旅康养产业
1、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目标,提升发展以“文、游、医、养、体、学、智”为主要内容的全产业链,在大抓增量中调存量,加快推进文旅康养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世界级精品文旅康养产品,建设世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2、三年目标。到2024年,文旅康养产业总收入达到1.2万亿元左右,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8%,文旅与康养融合创新能力提升,重塑云南文旅产业影响力、竞争力,守住云南旅游“金字招牌”,实现文化和旅游强省初步目标。
3、重点任务
(1)发展全域旅游。顺应旅游业升级和转型、消费者需求等变化,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民群众亲山近水、乐享亲情的健康旅游需要,通过资源、产品、市场的整合,加速旅游+农业、体育、健康、文化、文创、教育、制造业、互联网等融合发展,促进要素跨界融合,强化用地保障,加强金融支持,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合力,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化产品转型、产业规模提升及主题产业集聚,加速深化观光升级、休闲延展、度假养生产业整合,加大投资及营销力度,营造良好旅游业发展环境。针对散客、自助、自驾、亲子等新型旅游消费空间,建设提升一批连接景区、城镇、特色村寨的旅游公路,构建覆盖全省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快进漫游”立体交通网络,推动大滇西旅游环线加快建设。依托苍山洱海、梅里雪山、哈尼梯田、丽江古城、三江并流、澄江化石地、热带雨林、火山热海等景观,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2)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和激励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在线旅游经营者、民宿等各类市场主体,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发挥各类旅游协会、商会等旅游类社会组织作用,加快理念、技术、产品、服务、管理创新,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及时有效处理旅游投诉,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动旅游消费环境明显改善。以适老适幼适残为重点,在服务设施、服务环节等方面应用通用性、包容性设计,提供全龄段无障碍解决方案,着力构建全龄友好服务体系。
(3)创新业态模式。彰显“七彩云南”特色,拓展家庭亲子、散客自驾等市场,大力发展短行程、高频次、慢休闲、高品质的“泛旅游、慢旅游、微旅游”。强化新场景打造,因地制宜开发田园牧歌、森林秘境、民族风情、城市旅居、小镇风光等健康生活、旅居场景和最美乡愁旅游地。围绕品牌创新、品质服务、品味生活,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功能复合型场景与业态、产品互动,打造“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必去”的文旅康养体验集中区。依托特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医疗康复基地、养生养老基地和民族医药,打造以治疗、康复、保健、美容、食疗、养生、养老等为目的,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养体、养心、养神等医疗养生旅游新业态产品。加强国际品牌引入、国内品牌应用、本土品牌创新和培育,打造全季康养旅居、民族文化体验、科普研学旅游、高原体育运动等新业态新产品,吸引更多旅客到云南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跨境体验、康体养生、旅居生活。
(4)改革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闲置资源开发权退出机制,加快盘活闲置低效旅游资源。推进国有旅游企业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支持涉旅企业集团化发展,推动优质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联盟。积极争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创新与周边国家有关旅游合作机制。
(十一)现代物流业
1、发展方向。聚焦物流枢纽经济培育、高效配送体系建设、跨境物流发展、物流骨干企业培育,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努力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物流枢纽,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2、三年目标。到2024年,力争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到9000亿元。
3、重点任务
(1)培育物流枢纽经济。推进昆明、大理、红河(河口)、德宏(瑞丽)、西双版纳(磨憨)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动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重大交通物流设施与重点产业布局承载城市为骨干,州(市)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口岸城市为补充的四级物流节点体系。到2024年,培育5个干支衔接、辐射力强的国家物流枢纽,10个支撑明显、运转高效的省级物流枢纽。
(2)建设高效配送体系。完善各州(市)城市配送网络,推动快递物流仓储、集散分拨、分拣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改造。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战略储备库接入铁路专用线。探索开行“点对点”高铁货运专列,助力“云花”、“云珍”出滇,打造高铁物流服务云南品牌。全面建设全省县级物流集散配送中心。依托乡镇连锁超市、邮政营业场所、客货运站场、快递末端网点、农资站等网络资源,建设上接县、下联村的农村配送节点。聚焦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等优势产品,推进移动式冷库等新型标准化冷链设施推广项目,加强产地预冷设施设备建设,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围绕全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布局,以优化整合产地型冷库等存量设施为重点,在全省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到2024年,全省县级物流集散网络实现全覆盖,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3)发展培育跨境物流。加强中老铁路沿线重要物流枢纽和节点网络布局建设。深入推进云南陆路口岸功能提升工程,加快各口岸国门形象、查验设施、货运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昆明集装箱中心站、桃花村和研和铁路货场、磨憨铁路口岸、河口铁路口岸海关监管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昆明国际班列集结中心规划建设,打造物流、商贸、金融、信息融合发展的新型内陆港。加强境内外货源市场开发合作,推动中老国际货运列车常态化、规模化运行,打造区域性国际货运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推广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监管模式,加快建设中国(昆明)、中国(德宏)、中国(红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到2024年,云南口岸进出口货值突破500亿美元,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
(4)发展壮大物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大型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及其区域总部落地云南或在云南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全省重点物流企业库,吸引龙头企业全方位参与物流枢纽建设与运营。支持省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跨境物流、冷链物流、城乡物流、智慧物流、航空物流,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企业。到2024年,国家A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数量达到150家以上。
(十二)出口导向型产业
1、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规模,不断提升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
2、三年目标。到2024年,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较快增长、附加值持续提升,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元,服务出口达到20亿美元。
3、重点任务
(1)深化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深度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促进水果、坚果、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大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家电产品、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优势产品出口。中越方向,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智能硬件等产业。中老方向,重点发展农林产品深加工、食品、轻工、环保建材、装备和机械部件组装加工、冶金及矿产深加工等产业。中缅方向,重点发展农业、能源、矿产、化工、建材、石油、文化旅游等产业。
(2)稳步推进区域产业协作。加强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发挥南亚东南亚国家资源、关税、劳动力优势及国家间产业互补性,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和布局。鼓励企业到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周边国家开展甘蔗、天然橡胶、水果、花卉等农业合作,发展肉牛、海产品、水产品等养殖业,以绿地投资、并购、参股等方式进行资源开发,同步在境内布局附加值较高的设计研发、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带动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等出口。聚焦区域内产业需求,实施一批见效快的合作项目。
(3)强化开放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积极承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旅游、运输、教育、金融保险、中医药等服务,提高出口导向型产业集聚和产能合作承载能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推动昆明市、西双版纳州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加强与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磨丁经济特区等境外园区合作,支持国内开放园区参与境外合作区建设,鼓励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互建“园中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的相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应成立由牵头部门负责的工作专班,根据三年行动细化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省级部门主要负责重大项目布局、要素保障、政策制定,州(市)和县(市、区)主要负责提供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大抓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抓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打响“云南效率”、“云南服务”、“云南诚信”营商环境品牌。着力优化市场主体登记办理流程,提升企业开办和简易注销效率。围绕“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加大产业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提升财税金融服务水平。严格执行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坚决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健全完善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机制。
(三)大抓招商引资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招商引资之路,围绕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守好依法依规的底线、生态保护的红线、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线。各州(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的理念,切实践行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大力推进“一把手”招商,扛实招商引资主体责任,强化园区项目用地和要素保障,全方位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和发展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提升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着力引进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以商招商,招引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抓牢RCEP生效、中老铁路开通运营等重大对外开放机遇,优化完善支持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把优质要素作为利用外资杠杆。
(四)培育市场主体
树牢“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市场主体培育”的鲜明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的部署要求,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全面落实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扶持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优质市场主体。强化分类指导和梯次推进,扎实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双创平台建设,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五)构建创新生态
建立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动机制,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点新产品。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发展高职院校,培养一批服务云南产业发展人才。聚焦重点、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大力招才引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
(六)健全政策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动态完善支持政策。协同落实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能源等政策,重点支持园区升级、延链补链强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加强省级统筹,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建立跨州(市)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推动优势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局,促进重点园区加快发展。
(七)加强评估考核
各责任单位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基础,瞄准产业发展目标,围绕产业链招商、营商环境建设、市场主体培育、重大产业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推动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行动实施的动态跟踪、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落实。实施年度评估、终期评估制度,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
[ 新闻来源:半导体产业网,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半导体产业网
开创IC领域,共创美好未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上海发布三年行动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4-10-15
闻泰科技荣膺云南省非公企业百强榜首
2024-09-29
广东省发布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4-10-30
江西省发布电子装备制造产业行动计划
2024-10-28
福建省发布行动方案:构建高效产业基金体系
5 天前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