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的乐观预测源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制造商转型升级的补贴与带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会一片坦途——当前中国产品廉价低质、附加值低的形象并未真正改变,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现象仍然存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5/290697.htm今日推送的文章认为,这些问题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文章称,“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许多困扰,都与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息息相关”。
以下为文章实录: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诸多困扰,都与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相关。在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型中,中国人走得过于匆忙,对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未能足够重视。而这恰是西方工业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从“将就”到“讲究”,这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要迈的一道坎。伴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加快转变,提炼中国制造的文化精髓,涵养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当务之急。
制造业急需价值与精神重塑
“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究竟差在哪?对企业而言,除了技术、质量、品牌等有形因素,一些无形压力更让他们深受困扰。
首先,“流动”的工匠无法支撑“铁打”的企业。对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一些制造企业来说,过快的工人流动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以福建省晋江市某皮革公司为例:今年春节前,部分农民工要求提前回乡过年,导致延期交货损失惨重;春节后企业将月工资从2.4k提高到2.6k,工人却只回来1/3,其余都得重新招聘。
该公司并非个例,福建拥有大量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农民工,导致企业连稳定生产都保证不了,更遑论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愿意投身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需解决的首个问题。
其次,“赚快钱”的理念无法打造百年老店。从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看来,盈利水平、资产规模、企业估值成为衡量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事实上,打造百年老店需要专注和深耕;许多企业关注做大而非做精做专、将“转行”当“转型”,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股市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制造业健康发展。
再者,“廉价低质”形象期待得到根本改变。不少企业认为,中国制造创造了物美价廉的传奇,但粗暴山寨、抄袭模仿使中国产品背上了“廉价低质”的名声,既影响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定位和看法,也使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信心不足。年初中国消费者赴日本抢购马桶盖一事,正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
在这方面,我们已有了诸多先行者。从以高铁、电气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到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再到格力、海尔等家电品牌,中国制造正从“代工+低价”的模式向“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品牌打造”的模式切换。在这一过程中,重塑中国制造的价值和精神显得尤为紧迫。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