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悲观情绪开始上升。很多理论讲得很对,为什么遭遇落地难呢?要理解这种现象,先要反思我们自己思维中的片面性。于是,我发现:大家都在谈智能制造,但观察角度却是不同的。下面我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类。
1、理想、战略还是战术
虽然大家都在讲智能制造,但有人讲的是未来的理想,有的人讲的是企业战略,有的人讲的是技术。但理想不是现实,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缺少可操作性的想法。另外有些人专门讲具体技术。然而,技术的应用需要足够强烈的需求和基础条件。现在的很多成熟的技术往往不适合其他的企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但是,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有合适的战略规划,需要企业家来组织策划,还要服从市场的需要。能够做好战略转型规划的企业比例很低。
2、管理角度,还是技术角度
人们往往从技术角度谈智能制造。但技术往往不容易用对地方:因为技术的应用效果严重依赖于场景。在一个地方有用的技术不一定在另外一个地方有用;先进国家、高端企业能够用好的技术,在中国大多数企业未必能够用好。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几乎都可以最终归结到“经济性”问题上去。
我最近意识到:应该更多地从管理的角度看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到技术需求,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根据我的调查,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管理上都是存在问题的,但遭遇“价值隐藏”的障碍。一旦突破这个障碍,技术上的难度往往不大。
我意识到,从管理提升的角度从现实出发,可以促进企业逐渐走向高端。于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条件初步成熟。进而避开困难的“战略问题”。
3、工程角度还是学术角度
工程角度讨论问题时,是告诉人们怎么做事的方法。工程方法以如何把事情做好、取得经济收益为原则。工程方法喜欢“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便于“以终为始”。
然而,现在很多人讲的做法,却是从学术角度看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哪些理论先进、哪些问题学术上有难度,而不是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把学术“砖家”对企业界的干扰,称为阻碍智能制造发展的四个原因之一。
4、需求角度还是技术角度
技术创新的发展有两个驱动力:技术驱动和需求拉动。我总觉得,对于智能制造这个领域,“需求拉动”比“技术驱动”更重要。也就是说,困难在于明确需求,而解决问题是简单的。如果一定要说智能制造也有赖于“技术驱动”,则技术体现在基础技术上(比如摩尔定律、通信基础),而不是企业关注的具体应用技术。但在智能制造的圈子里,人们往往对技术本身关注太多,对需求的发掘和改变关注太少、研究太浅。这使得认识很容易走偏。
工业技术发展的节奏不可能太快,技术创新往往只能“半步半步地往前走”。这是规律。所以,不必对发展慢过度悲观,反而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同时,还要知道“积跬步可以至千里”,前途是光明的。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