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y E接环的使用者久等了!售价三万的 24-70mm f/2.8 镜皇终于来临!我们等这一刻等了三年,大概是从 Sony 在2016年推出最高阶的 24-70mm f/2.8GM 开始,就开始逐渐有网友一直敲碗在等 Sigma 发表这颗E接环原生的 24-70mm f/2.8。中间历经 Sigma 发表 EF/F 接环的 ART 系列2470,也走过山木社长宣布即将全线开发E接环原生镜的喜悦,现在终于让我们等到了,这一刻真的等好久啊!
过去我曾经在其他文章中说过:「你要24-70mm f/2.8,就选价格破六万的24-70mm f/2.8GM,你要轻巧就选24-70mm f/4Z,但光圈就会缩水一级。」
在当时这句话是替Tamron的28-75mm f/2.8铺路。但如果我就是想要24-70mm,但口袋实在没办法拿GM近7万块出来买一颗镜头呢?Sigma终于对此做出了回应,在去年年底终于正式推出的E接环的中焦段镜皇24-70mm f/2.8 DG DN。
各位如果对Sigma推出的24-70mm f/2.8有兴趣,想要搜寻一下Sigma 24-70mm f/2.8的AD9235BRU-40镜头,可能会发现有两款,分别是:
1、ART 24-70mm f/2.8 DG OS HSM
2、ART 24-70mm f/2.8 DG DN
坦白说,我刚开始搜寻时也还真有一点摸不着头绪,因为产品名称里不会直接标示接环。简单介绍一下,DG OS HSM的版本在2017年推出,是给Sigma/Canon/Nikon机身使用,这基本上是一颗数位单眼用的镜头(SA接环的也有无反);而DG DN这颗则是2019年推出,是原生的无反光镜相机用镜头,接环是Sony E与Panasonic L接环。
怎么分辨呢?Sigma的DN就是Digital Neo(这全名似乎对理解没什么帮助),意思就是无反光镜专用镜头;而DG是Digital Grade,意思是数位用镜头。OS是Optical Stabilization光学手震补偿,HSM则是Hyper-Sonic Motor,也就是说SA/EF/F接环的那颗同时具有光学防手震与超音波马达,而这次推出的E/L接环的没有防手震。
这颗24-70mm f/2.8跟SA/EF/F接环的镜头,只是换了接环而已吗?从外观来看不准,我们不妨从镜片的结构来看看:
E/L接环
SA/EF/F接环
整体来说好像非常相似对不对?小编并不懂镜片结构,但我看得出来里面的镜片用料有满大的差异。
从镜片结构来看与图样来看,两颗镜头还真的是很相似,不过那个FLD x 6是什么意思?FLD的全名是"F" Low Dispersion?中文叫「萤石级特低色散镜片」,我不知道为什么只写个"F",而不大大方方的写下Flourite Like之类的字样,但我知道FLD是Sigma最高阶的消色散镜片,具有类萤石的消除色差效果,然后E接环的这颗一口气放了6片进去,另外一颗24-70mm f/2.8是1片都没有。
6片是什么概念?我们把Sigma官网上所有ART系列镜头翻出来看一下:
懂了吗?这颗镜头所用的类萤石镜片是Sigma ART系列中最多的,而我觉得也很有可能是Sigma整个品牌中最多FLD镜片最多的镜头。所以我们应该可以完全不需要担心它的紫边表现。
这颗镜头的另外一个亮点是最近对焦距离,广角端仅有18cm,望远端也有38cm,最大放大倍率为0.34x。
镜头内部皆有使用防滴防尘的胶条,可以减少水滴或灰尘入侵的机会。
24mm端最短,70mm端最长。
侧面分别有三个操作区域,分别为:
1、AF/Mf切换钮
2、AF-Lock
3、对焦环锁定钮
一般的对焦环锁都是怎么设计的呢?通常都是设定在广角端、镜头最短的位置。将镜头缩到最短之后就锁上,但Sigma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设计:锁上之后,比平常转对焦环的力量再多一点,就可以直接把锁弹开。我觉得这是一个满好的设计。变焦镜头用久难免会遇到变焦环变松的问题,把变焦环锁上后你很有可能根本忘了有锁,这时如果有重要画面,那个锁就会成为关键时刻的阻碍。如果我解锁只需要稍微转大力点就可恢复正常使用、不需要刻意去解开,就可以减少拍摄失误的机会,我觉得是很棒的设计。
镜头附的遮光罩为莲花形。
遮光罩内部使用同心圆刻度,消除从各个方向乱跑进来的光线。
遮光罩上头有一个显眼的按键,用来让你卸除遮光罩用的。
遮光罩的防滑性也做得非常好,下面跟卸除键在同一层的是橡胶,上面则是突起的纹路,两者都有能够有效的让影师好抓,方便拆卸遮光罩。
● 镜头表现
其实这次测试想要使用6,100万画素的Sony A7RIV,不过这台相机目前还是太热门,根本排不到借测时间,所以就还是借了4,240万画素的A7RIII,说实在这样的画质也已经非常好了。
● 锐利度
不少网友喜欢用MTF图来判断一颗镜头的好坏,上面两张图是有考虑绕射现象的MTF图,下面是不考虑绕射现象(Sigma认为将绕射现象考虑进去会比较贴近实际状况)。
纵轴的值越高代表画质越好,横轴的越大代表越远离镜片中心,通常中心是镜头画质最好的地方,所以多数的MTF图左上角都很高;右边如果明显的往下掉的话,代表镜头的边缘画质不佳。
从MTF图来看,24-70mm f/2.8 DG DN镜头中央的重现能力有几近封顶的表现。
不过MTF并不能完全代表一颗镜头的表现,上面两张图也就只有广角端与望远端最大光圈的图表而已。那我想知道50mm在f/7.1的表现呢?没得参考。所以实拍图还是最直接的参考依据。以下举几个大家常用光圈在广角与望远端的实际拍摄让各位参考。
广角端:
望远端:
锐利度的表现相当不错,广角端与望远端都有不错的表现。广角端的中央到边角,在光圈全开f/2.8时,中央根本看不出来与f/8有任何差异,而边角的表现也相当不错。望远端的情况下,边角画质缩到f/4才会有比较锐利的画质。
整体来说镜头只要是中央的画质都非常好,是顶级镜头的水平,但望远端的边角,如果各位非常在乎的话建议至少缩1级光圈来获得最佳的锐利度表现。
● 对焦速度
SA/EF/F接环的24-70mm f/2.8是使用HSM,也就是数位单眼时代常用的超音波马达,对焦速度快,但拍影片因为马达的特性没办法对焦很滑顺;E/L接环版本的24-70mm f/2.8使用的对焦马达是步进式马达,好处是可以又快又滑顺,适合拍照也非常适合录像,这是无反相机世代所流行的对焦马达。对焦速度的部分可圈可点,毫不拖泥带水。
● 紫边
见过相片中的物体边缘有不该出现的紫色光吗?那就是所谓的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在强光下的物体边缘会特别明显,若各位有戴镜片眼镜,可以用镜片四周来看看电灯,想必就能够明白。上图是普通镜片与ED镜片在光线通过镜头后所产生的色差,因为光线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所组成,而透镜会因为不同波长的色光而会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光线通过镜片时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线就会被散开来,这种透镜无法将所有波长的光线聚焦在同一点上的现象就被称为色差。
世界上没有一片完美的镜片可以达到零色差,所以厂商想尽办法开发低色散镜片,他们使用不同的材质,或者是不同的表面制作技术,甚至是多片复合的镜片来降低色散的产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寻看看镜片降低色散的技术。
而Sigma 24-70mm f/2.8 DG DN,采用的是类萤石的超低色散镜片FLD。萤石是目前相机市场中公认消除色散最好的镜片材料,不过自然的萤石因为杂质多不适合使用,但使用人工萤石的成本又太贵,所以Sigma采用了消色散水平与萤石非常接近的FLD镜片,可以在拥有高光学质量的同时,也让镜头有相对合理的价格。
这次拍摄测试的画面,所下角是强光处,我们以720x480px裁切该位置看看。
Sigma 24-70mm f/2.8 DG DN下猛料一次用了6片FLD,经过实测可以说是根本看不出来有任何紫边,非常厉害。
● 耀光与鬼影
耀光与鬼影两种现象是光线在镜片与镜片间,还有镜片与感光元件之间反射所产生的结果。耀光会让画面的亮处会有一片降低对比度的情况,让亮部附近的画质不清楚;如果画面中出现不该出现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光点就是鬼影(又称光斑),镜片上使用镀膜就可以减少反射,让耀光与鬼影出线的机率降低。Sigma使用了奈米多孔镀膜来防止耀光与鬼影的发生。
● 边角失光
边角失光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但通常好发于大光圈镜头与超广角镜头,光圈越大、角度越广会越明显,而且一般可以透过缩光圈来改善(属于光学边角失光,成因是到达边缘的光线比中央的少),但如果是超广角的缘故所造成的边角失光则无法透过缩光圈改善(属于自然亮度衰减,成因是光线入射角越大,影像边缘就越暗)。
这里我们分别就广角端与望远端,共三级光圈来看看边角失光的表现。
● 口径蚀
原本是没有特别有兴趣要做口径蚀的,我们通常是在超大光圈镜头时才会测这个,而且哪颗镜头没有口径蚀呢?诶,话可别说得太早~
这颗2470在光圈全开的时候,画面边缘的光点只有少部分变成猫眼型。其实24-70mm f/2.8的镜头有这样的表现并不算非常罕见,过去我们在24-70mm f/2.8大乱斗的时候,其实发现也有少部分镜头有这样的表现。但以上图来说真的感觉满不错。
● 变形
镜头的变形成因,是镜头中央与画面周围的大倍率不同所导致的。通常广角镜头会有由内而外凸的桶状变形,望远镜头则容易有由外向内凹的枕状变形。而变焦镜头很有可能两种现象都会在同一颗镜头上发生,变形也通常是变焦镜头会比较明显。光圈大小并不会影响变形的程度,所以我皆取f/5.6拍摄。
变形的部分是小编这次有发现比较特别的地方。小编这次带着镜头出国,结果没有注意到机身设定虽然镜头修正有开启,但没注意到色散修正有开、边角失光修正有开,但就是变形校正没有开。所以我大约有1/4的照片都是未经校正的。
小编觉得变形校正未开的情况下,这颗镜头的桶状变形是满明显的,文末有部分变形校正未开的照片,画面中的直线出现了很明显的弯曲。不过如果要解决这个情况,把变形校正打开就好了,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 星芒
星芒是光线通过光圈叶片时所产生的绕射现象,当光圈越小时就越容易产生星芒,能够拍出星芒的物体有很多,基本上只要是强烈点光源大概都可以,例如太阳或者是夜景中的路灯(相对于夜晚,路灯也算强光),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光点在画面中不能太大或太小。
星芒也是许多人采买镜头时的一个指标,特别是拍风景常用的超广角镜头。这里我们拍摄2470镜头在广角24mm端所拍摄到的星芒。
● 呼吸现象
呼吸现象的部分,小编在测试时有发现一些我不太有办法解释的状况,于是小编在文章未完成时就请恒伸回报日本原厂,我想等日本Sigma那边有正式的回覆之后再向大家回报我所遇到的状况以及日本的回覆。待收到完整内容之后我再上来更新向大家报告。
● 使用心得与建议
坦白说,一开始听到Sigma推出全幅无反专用的2470,第一个感觉是:「很大吧?」的Bigma刻板印象。Sigma的镜头为了想要在画质与价格上做一个平衡点,所以通常会在体积与重量上牺牲。不过这次的24-70mm f/2.8反倒很中规中矩,重量830g,比Sony、Canon的都还要轻巧,Nikon的也大约只轻30g左右而已,算是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其实要把一颗24-70mm f/2.8装在无反身上永远都还是会头重脚轻的重就是了,只是相对没那么重而已。
在锐利度的部分,这颗2470有相当不错的表现,在广角端的锐利度就算是在光圈全开时可以从中央一路锐利度最边角;而镜头的部分f/2.8几乎与缩光圈无异;望远端的边角画质也只需要缩一级光圈就会非常锐利。而其他部分如色散的表现也因为有高达6颗的「FLD类萤石镜片」与超低色散镜片SLD,在强光下也见不到任何色散(当然可能还是有数位校正的帮助),表现可圈可点。
这颗镜头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它有相对轻微的口径蚀,这也代表在夜间的光点散景不论在中央与边角都能够呈现接近圆形而非猫眼形。口径蚀不能称作好或坏,但我们可以说这颗镜头的表现满特别的。
与Tamron 28-75mm f/2.8(A036)比较的一些看法
Sigma 24-70mm f/2.8这颗镜头,我想以它的接环、焦段、光圈与价格来说,对手就只有一个,就是价格与体积极具竞争力的Tamron A036,我们来做个规格上的比较。
这两款镜头其实定位不太相同,但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镜头与Tamron A036定位相同的。牺牲掉一点点广角,换到小体积、大光圈,同时又订了新台币26,000的定价,是它们上市时就卖到缺货好几个月的原因。但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的原因很明显,就是因为价格。
我们认为这颗Sigma 2470的定位——甚至说是「假想敌」——应该是Sony 24-70mm f/2.8GM这个等级,一口气使用了6片类萤石镜片就知道他们在这颗镜头下的本很粗,其他如锐利度、对焦速度来说也非常好。以Sony 2470GM这颗要价67,980的指标镜头价格来说,Sigma 2470几乎是对半砍的,当然是很便宜。
但换个角度来看,以A036差4mm而已,但硬是比Sigma便宜6,000元的定价来说,Sigma似乎贵了些,而且A036还更小更轻。我们要怎么看Sigma的表现呢?
如果你要拿Sigma跟Tamron A036比CP值,这颗24-70mm f/2.8是绝对打不过它的。A036除了牺牲了24-27mm这个焦段以外,各位别忘还有很多规格上没有的东西,例如作工较为平价的全塑胶外壳、RXD马达对焦速度较为普通、散景有较为明显的二线性。这些小地方都不会被规格表捕捉,只有实际摸过或测试才能比较出来。
在画质上其实A036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我觉得一分钱永远是一分货,Tamron A036很清楚消费者要的是什么,它牺牲掉一些入门或中阶消费者比较不是这么在意的东西,全力攻打「轻巧」、「f/2.8」、「价格便宜」这三点。
但你一定知道,优秀的产品永远是注重细节,A036没有变焦环锁定钮、没有AF-Lock键,它甚至连AF/MF的切换钮都不见了,当然也没有做工更好的金属镜身、更快的对焦马达,当然还有Sigma全系列最砸重本的6片FLD镜片。这些全部累积起来,其实就是一颗顶级镜头的水平,而且A036的28mm是永远不可能拍到24mm的视角的。这些加起来才差6000块,你说Sigma会比较贵吗?我不这么认为。
高水平但价格具有竞争力的镜头
整体来说,这颗镜头就小编的经验来说不输Sony 24-70mm f/2.8GM,在各项表现其实都应该可以做到近似的水平,但价格却是GM镜的一半。如果各位是相当在乎画质的摄影师,但对于一颗镜头要花近七万的价格会需要犹豫很久,请各位不妨试看看Sigma的质量吧!推荐这颗镜头给大家。
网友:我觉得追求画质就选Sigma,追求轻巧就选Tamron。带出国的时候我还是会比较想要一颗轻巧的镜头,其实Tamromn画质也不差,只是Sigma的作工质感与细节还是好一些。
网友:赞同A036没有变焦环锁定钮、没有AF-Lock键,它甚至连AF/MF的切换钮都不见了,当然也没有做工更好的金属镜身、更快的对焦马达,当然还有Sigma全系列最砸重本的6片FLD镜片,而且A036的28mm是永远不可能拍到24mm的视角的。值得值得!
网友:这个设计无疑是好看又好抓,但两年之后呢?橡胶手感部位会变黏吗?亦或会像一些机身(如F90X)一般被用成亮的?
网友:个人看法, 28MM和24MM其实差不是很大, 28MM拍不到的24MM相当大的机会也是拍不到, 比起T2875, 这支SIGMA重了280G, 这280G就是一支锐度数一数二的55F1.8的重量, 个人觉得如果不重视24MM的话, 一样的重量, 几乎一样的价钱, 一支质素甚高的T2875和一支超级sharp的55 1.8会是另一个好选择。
网友:其实用A7R3/4,24-105 F4这支可以无视啦,F4的光圈实在有点小,而105的焦距吗?按一下crop mode,70端的马上变成105,R3在crop mode还剩1800万像数,R4 2600万,比A73还多,牺牲一点像数,换来大一级的光圈,比较实在。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