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通反垄断案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观点可谓五花八门,但大多集中在了对于高通及中国手机产业及厂商的利益影响身上,而且所有的推断基本上都是基于国内相关企业举报高通垄断而引发的发改委启动对于高通的反垄断调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0013.htm但这之中有一个细节或者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高通反垄断案落定之后,在发改委随后召开的通气会上,其对外界正式披露的针对高通启动反垄断调查的起因竟然是2009年,两家美国公司向发改委举报高通公司垄断;2014年8月,一家美国公司举报高通公司,除此之外,亚洲其他国家的企业也向发改委进行了举报。
不知业内看到这个事实作何感想?至少从我们的角度,这个调查起因或者说始作俑者太让人感到意外了。之前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的相关企业首先向发改委举报的高通垄断。毕竟这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现在看来事实远非这般简单。
如果按照上述发改委对外公布的高通垄断案始作俑者是美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至少排除了大陆企业)的企业,再结合基本的商业竞争常识来推断,这些始作俑者首先应该是在移动芯片市场高通最直接或潜在的竞争对手。这里我们不妨列举出一些企业:联发科(中国台湾)、Marvell(美国)、德仪(美国)、博通(美国)、英伟达(美国)、英特尔(美国)、三星(韩国)。需要说明的是,德仪、博通、英伟达已经在竞争中因退出手机芯片市场而出局。那么剩下尚具竞争实力的就是联发科、Marvell、三星和英特尔了。这之中我们又可以细分成高通最直接的竞争者,例如联发科、Marvell、三星和潜在的竞争者英特尔。
对于高通最直接的竞争者,例如联发科、Marvell、三星的手机芯片主要面向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而由于高通在利润最高的高端手机芯片市场一直占有绝对优势,且还存有利润更高的专利授权的商业模式,这使得上述厂商很难有与高通抗衡的实力。而如果能够利用中国的反垄断让高通在专利授权商业模式上受损,甚至让该模式彻底消失的话,在削弱高通优势的同时,还可以迫使高通从其另一个盈利模式,即高通自身芯片来弥补因专利授权模式受损或者取消带来的损失,当然那个时候的高通势必要让自家芯片走薄利多销的策略,即竭尽全力争夺中低端手机芯片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低利润率及技术含量低的特点,前者是高通不习惯的,后者则是让高通的技术优势没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届时高通一方面要承受盈利的压力(包括投资人),另一方面则因技术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而间接让对手缩短了与自己在技术上的差距。简而言之,就是利用针对高通的反垄断将高通拉入一个自己最擅长的市场中与之竞争。不幸的是,无论是从授权费率的降低幅度、设备计算基数(按照整机还是芯片)的改变,直至取消专利授权这三种结果均未能达成上述厂商的预想。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