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5G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全球科技巨头的新一轮竞赛,已经如火如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310448.htm刚刚结束的2016年北京通信展上,5G就已成各家公司竞争相发力的主战场。无论运营商还是设备商,都把5G的最新技术成果与商用案例作为主打。
它们都明白,这是一场关键的战役。
过去10多年来,为全球信息革命奠定网络根基的通信行业,自身已经陷入市场滞涨下的零和博弈,激烈竞争之下,提供基础设备的品牌厂商,已经从15家锐减到仅剩爱立信、华为、中兴、诺基亚4家,而且竞争仍在持续,甚至激烈程度还在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在这个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的关键阶段,5G产业将要渗透的,已经不仅仅是通信和互联网市场,而是从工业、农业、商业乃至遍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创造一个无比广阔的全新市场。
通信技术变革,向以10年为一周期。而5G的成败,不仅将关系巨头们未来10年的进退,甚至将扩展到更深更广的层面,决定它们的存亡。
胜者有望开拓广阔蓝海,负者难免饮恨离场。
对于行业领头羊爱立信来说,也同样如此。
在很多行业里,越是具有市场优势的领军者,往往越不愿意推动创新。
这些领军者,往往希望尽可能地维持现状,确保自身的市场优势不受动摇,实现利益最大化--虽然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思想,令它们自缚手脚,最终被时代抛弃,被创新者取代。
但爱立信并不在此列。
作为一家已经历经变革兴衰风雨,存活140年的公司,爱立信早已经明白了顾步自封的危险,并已经习惯了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变革,来确保自身的动力永续,基业常青。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因,爱立信才能一直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市场地位,以及对行业趋势的透彻洞察,始终走在竞争对手前面。
所以,早在5年以前,爱立信就已经看到了通信企业的未来使命--推动网络社会的建设,并提出"网络社会"的发展目标,希望以自己的网络建设推动力,带动一个全社会走向真正连接的网络社会。
如今,不论是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各个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其实都是通向了这样一个"网络社会"的系统生态。
而对于爱立信来说,立足与破局的关键点,皆在5G。
从2G到4G,全球市场已经饱和,通信网络建设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行业的持续增长已经摸到开花板,传统电信业务的利润更是日益微薄。即使竞争对手或淘汰破产,或被并购整合,硕果仅存的4家公司也至今仍时刻面对着巨大生存压力,不得不转向更多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只有进入5G时代,从过去以手机为中心,关注人和人连接的"互联网",拓展到以智能设备为中心,万物皆联网的"物联网",在未来0年内实现全球移动数据量(datavolume)1000倍增长,用户数据速率100倍提升,联网设备数量100倍增长,整个行业才能突破枷锁,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再上新的台阶。
这个趋势,爱立信早已看到,也早已有所行动。
早在2012年,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还在全力部署4G网络时,爱立信就已经开始布局5G研发。包含29个机构成员的5G研发机构METIS(MobileandWirelessCommunicationsEnablersfortheTwenty-TwentyInformationSociety),就是由爱立信于2012年领衔发起成立。
此后,爱立信一直依托自身在2G、3G、4G上的积累优势,不断发展创新,并与众多行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运营商进行研究合作,共同推进5G在全球的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爱立信已经与全球各地的20多家运营商进行5G合作,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比如2015年初,爱立信就与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CAICT)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开展5G的研究和开发。
2015年12月,爱立信又与中国移动研究院签署5G谅解备忘录,携手启动5G联合研发项目,推动下一代移动技术创新。其后,爱立信已与中国移动在未来网络转型和5G研发上达成广泛合作协议,包括NovoNet、开放NFV实验室、NB-IoT、5GRAN架构等等。
先发的创新,让爱立新的5G业务进展神速。
按照3GPP的时间表,5G新设备频率和标准达成一致的最后期限是2020年,但就在今年8月,爱立信已经宣布,今年就将开始为运营商提供试用版5G插件,2017年就能够交付支持商用移动网络的全部5G插件。
9月23日,工信部宣布,自今年1月份正式启动的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关键技术试验,包括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新型多载波、高频段通信在内的7个无线和网络关键技术,均已完成性能测试。
目前,以上技术已经在技术可行性层面,达到了千兆级网络速率、毫秒级端到端时延、每平方公里百万连接等5G场景的关键指标。这意味着,5G从实验室走入千家万户的进程,再度向前迈了一大步。
其中,爱立信正是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
在本次北京通信展上,爱立信更已展出了一系列即将或者已经投入商用的产品,比如峰值吞吐量超过25Gbps的5G原型机、新型覆盖解决方案井盖基站现网测试、双频段无线点系统等等
9月20日,工信部苗圩部长现场参观爱立信5G原型机演示,并详细了解爱立信5G测试网络在多个实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后,也不由赞叹:"爱立信很有实力!"
那么,在本届展会上,爱立信展出了哪些5G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1)5G原型机
这是爱立信本次展出的亮点之一。它在相同的时间和频率资源下,采用多用户MIMO、大规模MIMO以及大量天线(阵列)的波束赋形技术来同时提供吞吐量和能效,峰值吞吐量可超过25Gbps。
该原型机的大小,只相当于一个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但容量已经抵得上40个LTE载波。借助波束追踪功能,它能够追踪指定终端的位置和运动情况,并且能够实时从多个波束中,选出相对终端最佳方向的波束,确保用户在网络内移动状态中,仍保持高性能和可靠性。
据透露,目前已有运营商采用该原型机进行了外场现网试验。
(2)5G插件
爱立信5G插件是专门针对现有网络的创新产品。它能帮助运营商在频谱尚未分配,标准有待通过的情况下,率先部署一些可以快速大幅提升网络能能,且能平滑演进到5G商用网络中的先进接入技术。
爱立信5G插件包括:大规模MIMO插件、多用户MIMO插件、RAN虚拟化插件、智能连接插件、降低延时插件等。它们将于2016开始为运营商提供试用版,并将于2017年开始投入商用网络。
(3)准5G核心网
爱立信现场演示的能力,包括端到端的5G网络切片、网络切片生命周期的管理与协同,以及网络切片的选择与部署,从而面向不同的需求,将网络资源灵活动态进行全网分配和能力释放,动态优化网络连接、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益。
爱立信相对竞争对手的另一个优势,是服务,5G业务上也同样如此。
除了技术和产品本身,爱立信还围绕不同的场景,进行了更多的5G演示。比如:
(1)5G虚拟现实自动驾驶
爱立信携手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及中山大学,现场演示了全球首个基于真实车辆的,自动驾驶与远程遥控驾驶的完美结合。未来通过5G网络,无人驾驶汽车的反应时延,能从以往的50ms以上,降低到10ms以下,令其安全性极大提高。
北京展厅的参观者,通过两个屏幕、分别从司机视角和车外视角,观看到了一辆位于展厅2200公里外的的汽车,在中山大学校园内外,通过自动驾驶模式顺利实现的自动寻线和避让障碍物。
(2)5G云机器人
爱立信所展示的亮点,是机器人通过5G云平台进行平衡的控制。
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领域,平衡控制是一个非常挑战的技术领域,因为它对传感数据采集及指令的发送要求非常精准。5G网络的超低时延,让人手可以通过操作杆真亲地感受到,机器人的力度与手感,这样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就能放到云端,既保证了控制效果,又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进一步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3)5G无人机
极小的网络时延,同样是5G无人机网络成功实施的关键。
爱立信与中国移动江苏无锡分公司合作在无锡进行的5G无人机试验,是国家科技重大5G专项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第一例无人机在运营商蜂窝网络上通过5G技术的验证。在试验中,一架无人机连接到概念型5G蜂窝网基站上,并演示不同飞行高度。试验验证了端到端的延迟从50ms降低到15ms的可能性和商业可实践性。
目前,无人机技术主要用来传送实时视频。但在5G的低时延和高可靠环境下,无人机将有更多极具想象力的应用空间。比如结合AR技术,无人机可以实现远程维修,清理现场,甚至进行机械操作比如钻孔等,用户甚至可以实时远程控制2500公里以外的无人机。
(4)物联网
5G的一个特性,是对物联网的广泛智能连接,提供了远超现有蜂窝网络性能的强大支持。
在这方面,爱立信也做了智能停车系统、水联网、车联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展示。
比如,爱立信的车联云方案,就整合了车载传感器数据收集、地理围栏、远程控制、隐私与授权、数据暴露、复杂事件处理、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新技术,可以用于管理整个车队,实时监控运输车辆乃至货物的位置和状态,从而提高运输的效率、安全性和透明度。
当然,与比5G+物联网将为各行业带来的无限可能相比,目前的这些演示都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未来,爱立信还将继续广泛地展开行业协作,推动5G与垂直行业更紧密结合。
总体而言,在这个5G标准博弈日益白热化,产品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关键时刻,看完通信展,我们对爱立信的5G创新有了更多信心。
好戏才刚刚开始。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