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器人的报道越来越多,就连2016央视春晚也开始用机器人制造看点。机器人闯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似乎不再是科幻电影里才有的场景。不过,担心机器人影响人类整体生存,还为时过早,毕竟当下的机器人还只是机器,不说别的,就连机器人的质量都成问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2/287390.htm别看一些企业早就开始喊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其实“代替”的部分很少,更多的是在炒作。另外,考虑到国内人口红利不再、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企业“代替”之举也多有被迫的成分。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看清了上述现实,下面的数据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去年国内109亿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外机器人的份额高达85%,产值达到92.5亿元,而国产机器人的份额仅为15%,产值约为16.4亿元。
使用机器人的企业不是心甘情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也没有拿出多少真心。预计,2016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主要原因一是制造业依旧不容乐观,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产能进一步被出清;二是2013~2015年引进的机器人尚未及时消化。引进而未消化,说明需求不足,而引进太多,则说明国产机器人不济。何以不济?供给质量不高是主因。
当然,也有真心想好好干的机器人企业,但受限于专利少、核心专利缺失的现实,这些企业常常陷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目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还是把持在瑞典的ABB、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等国外机器人企业手中。从专利数据看,国内机器人企业专利数在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专利总量中只是个零头。除此之外,工业机器人领域还存在严重的产学研脱离问题。现在高校工业机器人研发成果不少,却缺乏市场化途径,很多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到最后都沉寂在实验室中。
正因为如此,国内机器人生产制造中许多核心部件需要依赖进口。这种处处受制于人的现状,使得国产机器人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机器人大鳄抗争,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更大的问题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国内机器人企业为生存不得不走上国产手机企业走过的老路:先买设计方案,再从国外购买处理器、减速器、感应装置等各种核心配件与执行零部件,然后交付工厂组装。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机器人进入市场之后只能拼价格,而最终拼出来的结果,就是半成品垃圾产品泛滥。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没有科技打磨沉淀的垃圾半成品无疑也是对资源的消耗,失败的风险也渐隐其中。
春晚机器人“阿尔法”创始人周剑曾对媒体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说起来很火,却都是虚火,机器人行业本身需要相当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沉淀。这里面90%的企业都不会长久。”这话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当一个门槛极高的产业开始遍地开花,往往意味着冲动性的投资过热与产业的失败危机浮现。
显然,要避免危机,机器人产业必须去虚火。怎样去?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从细分市场突破,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比如,巨轮智能从轮胎模具领域,转战轮胎行业的自动化,取得初步成果;绿的谐波公司专注做机器人减速器,占据了该市场的半壁江山。在把握细分市场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有了优势,就有市场,这个市场就能培养出跟国际巨头比肩的大企业,由这样的企业引领,中国机器人走上世界舞台,指日可待。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