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实现的预言:不到10年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11-20 分享至微信

11月16日,“科学与中国”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院士论坛”报告会在深圳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谭建荣、蔡鹤皋提出,中国机器人发展应走中国特色之路。

尽管机器人行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仍不妨碍它成为今年的经济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到机器人产业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加之2013年我国首次成为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这两则消息的叠加,令业界视2014年为“中国机器人元年”。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系统院所已在各自领域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以市场为牵引,瞄准国民经济需求,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在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成果叠出的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同时夯实了应用创新平台,集聚一大批中小机器人厂家在产业链上融合,协同作战。

一流的机器人研究平台

“我认为不到10年,智能机器人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早在2006年,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就如此预言。

当时,此言被人们认为是“吹牛”。如今,8年过去,扫地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都已经市场化。

作为国际知名智能技术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从2006年就开始参与和筹划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技术研究所的建设,并主持机器人应用与产业化研究,八年来,深圳先进院已在硬件与人才团队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机器人作为深圳先进院三大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其主要科研力量集中在集成所。该所为中科院、深圳市和香港中文大学三方于2006年开始共建,也是目前深圳先进院的五个研究所中最早成立的。

樊建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以应用为导向,面向现代制造装备领域,服务国家与区域产业升级,以打造一流的研究平台为目标,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与产业化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目前,深圳先进院从事机器人研究人员已达300多人。由徐扬生领军,含6位IEEEFellow、多名“863”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连续多年在国际机器人顶级会议ICRA和IROS上发表文章数量居国内第一;开发的高斯人像识别技术识别率达98.52%,居世界第一;第二代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属国际首创;成功主办ICIST2014、ICIA2014、ROBIO2013等重要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

据介绍,深圳先进院已建成智能仿生中心、人机交互中心等八大中心。今年9月,中科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获批。该团队由神经重建、机器学习、智能控制、人机交互、机器视觉、言语认知、触觉传感、运动感知、三维重建等交叉领域的十余名研究员和二十余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骨干组成。目前正着力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同时,先进院先后参与4项国际/国家机器人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机器人孵化器,孵化企业6家,转移技术超过20项。

[ 新闻来源:互联网,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